典赞·2017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事件1.2017全国各地科普日精彩纷呈 公众线上感受科学魅力
2017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以“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破除愚昧”为主题,主要包括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及全国科普日系列联合行动两大部分。其中,北京主场活动分为a区(中国科技馆)和b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庆典广场),共16个板块470余项活动;全国各地共举办重点活动11154项,包括线上活动924项,凯时尊龙官网的线下活动10230项。
事件2.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
2017年5月5日14时,中国第一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干线客机c919成功上天,其成功着陆标志着国产大飞机与波音、空客分庭抗礼的时代正式开启。c919全长38.9米,连翼展35.8米,高12米,最大起飞重量72吨,最大航程5555公里,最大载客量190座。
事件3.中国高铁新成员“复兴号”亮相
2017年6月25日,中国高铁家族迎来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与“和谐号”相比,“复兴号”寿命提高了10年,在车体断面增加、空间增大的情况下,按时速350公里试验运行,列车运行阻力下降7.5%以上,人均百公里能耗降低17%,车内噪声下降1~3分贝。
事件4.国之重器“风云卫星”领跑全球 微信“变脸”促卫星科技前沿话题迅速升温
2017年12月8日,“风云三号”d星首幅可见光图像成功传回地面。随着风云三号d星的成功发射,我国成为世界上在轨气象卫星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国家。2017年9月25日下午5点到28号下午5点,微信启动图页换成我国卫星成像图,用户在启动微信时可欣赏到“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最新气象云图,引发卫星科技前沿话题的迅速升温。
事件5.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首次自动交会对接
2017年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的首次自动交会对接,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首次交会对接。
事件6.“一箭双星”成功发射 北斗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
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这是北斗三号卫星的首次发射,也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实施的首次航天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
事件7.量子卫星科学实验获重大突破
“墨子号”量子卫星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
事件8.alphagozero战胜alphago!人工智能再度升温
alphago横扫李世石的消息曾震动整个围棋界,这也让人工智能走进了人们的视线。2017年,alphagozero使用纯粹的深度强化学习技术和蒙特卡罗树搜索,经过3天自我对弈,以100:0的比分击败alphago,这也让人工智能话题再度升温。
事件9.《中国青少年科学总动员》节目掀起热潮
《中国青少年科学总动员》节目是中国科协与中央电视台面向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联合打造的全新大型科普益智类节目。节目形式包括科学知识问答、动手实践和科学演讲等,内容涉及航空、能源、动植物、海洋、人工智能等。
事件10.喜迎十九大·科技创新热词解析系列报道
十九大召开期间,科普出版社联合中央重点新闻媒体中国经济网,以中国科协编撰的图书《习近平科技创新论述热词解析》为蓝本,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科技创新热词解析》系列图解,图解内容采用数据新闻的形式,对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前沿科技成果进行科普与展示。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特别奖——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组建于1997年,是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并包括各部委、院校专家、教授组成的一支科普队伍。现有团员58人,平均年龄68岁。科普对象为大中小学生、社区和公务员,科普足迹覆盖全国各地。演讲团在全国33个省的1600多个市、县举办了23000多场演讲,吸引听众超过800多万人次。
1.张双南——积极进行线上线下的科普创作及传播
张双南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担任2016年9月发射的天宫2号“伽马射线偏振仪”和2017年7月发射的慧眼hxmt天文卫星首席科学家。在工作之余,他积极地进行线上线下的科普创作及传播,他为公众开展专题科普讲座,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作为嘉宾参与央视多个科普栏目的录制,其在科普领域取得的成绩,被媒体大量报道,并受到了公众的普遍关注。
2.王陇德——做通俗易懂、可操作、接地气、正能量的科普
王陇德院士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国家卫生计生委健康促进与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暨百科名医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多家机构的首席健康教育专家。王院士热心公益科普,坚持不懈,数十年如一日,仅2017年就开展了45场科普宣讲,涵盖线上线下媒体渠道,现场听众1.5万人以上,网络传播超过1亿人次,传播的科普知识通俗易懂、可操作、接地气、正能量,受众喜欢,影响深远。
3.顾中一——致力于营养科普工作
顾中一是注册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学传播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微博2015十大影响力医疗大v,著有《顾中一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等科普书籍,致力于营养科普工作,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有关社交网络科学传播的评论文章《社交媒体时代的疫苗危机》。2017年底,他在每年一度的微博v影响力峰会主会场、中国健康传播大会进行了演讲和科学传播心得分享。
4.王韬——发起“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
王韬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表平台包括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撰写科普文章200余篇,主编科普著作4部,发起了“达医晓护”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曾获上海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也是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杰出人物奖”获得者。
5.陈小兵——被誉为“中原肿瘤科普第一人”
陈小兵是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在紧张的临床工作之余,他热心医学科普,下基层、走街道、进校园、入社区,脚步走遍中原,开展科普讲座300余场,受众十万余人,积极推广“预防为主”的防癌理念,为肿瘤科普殚精竭虑,被誉为“中原肿瘤科普第一人”。
6.张辰亮——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国古代博物学
张辰亮是《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博物》杂志策划总监,科普作者,为各大媒体撰写过数百篇科普文章。他运营多年的新浪微博@博物杂志账号,为网友幽默解答各种有关动植物的问题,拥有834万微博粉丝,是微博最具影响力的科普账号之一。他著有《海错图笔记》一书,用现代科学解
读中国古代博物学文献,该书常年稳居各电商科普类书籍销量前五。
7.钟凯——致力于打击食品谣言、传播健康真知
钟凯是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委会副主委等职。他毕业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食品安全工作近20年,业余时间在多个知名平台发表了大量食品科普作品,其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文风得到读者的认可,在打击谣言、传播真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8.徐颖——传播科学知识,传递科学精神
徐颖是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导航技术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长期参与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研制工作,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了科学普及推广活动。她面向学生群体和公众等做了多场科普讲座,并作为青年科学家代表参与了多项科普节目的录制,积极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传递科学精神。
9.孙怡(小雨姐姐)——24年中为孩子们讲了科普故事近万个
孙怡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在从业的24年里,她为孩子们讲了近万个故事,热情地致力于对青少年进行普及科学知识的事业中。她不仅讲科普故事、创作科普童话,还演出儿童科普故事会,特别是热情地为残障儿童和红丝带的孩子们演出。她根据残障儿童的不同特点制作动画,设计不同的互动环节,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多媒体形式传播科学。
10.尹传红——深受读者喜爱的科普作家
尹传红是《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20多年来,他在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同时,一直致力于科普相关活动,执着奉献,创新探求,涉足报刊、电视、网络、出版、新媒体等诸多领域。著书撰文200余万字,斩获多项科普大奖,社会影响力大,成为业界公认的科普专家和深受读者喜爱的科普作家。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流言1.紫菜是黑色塑料袋做的
辟谣:仅凭“撕不断、嚼不碎、有腥臭味”几个特点就得出紫菜是“废弃黑塑料袋做的”非常武断,并不可信。紫菜自身富含胶类等多糖物质、浸泡水温不够或者时间较短、偏后收割等原因,都可能导致紫菜“撕不断、嚼不碎”。
流言2.肉松是棉花做的
辟谣:《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社微信公号“c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管”刊文称: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入口即化。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是一种不可溶的纤维,虽然看上去很松软,但嚼不烂,也就是说:真用棉花冒充肉松,一吃就会被识破。
流言3.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
辟谣:微波炉是通过其产生的辐射电子形成有序的空间电子流,用磁场穿过电子流产生控制作用,在磁场控制和给定的几何环境下产生电子流的交变,再通过波导管使交变电子流进入食品加工区域。交变电子流会激发极化食物中的水分子产生交变运动从而发热,水再将产生的热传递给食物,将其烧熟。所以,微波炉主要作用的是食物中的水分子,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
流言4.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衍生出一个结论:多吃主食死得快
辟谣:中国营养界专家分析后表示,英国的这项研究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这篇文献采用的应为中国30年前的数据。第二,文章没有说明是什么种类的碳水化合物,不同种类碳水化合物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第三,研究中入组人群的健康状况也存疑。
流言5.月球背面有外星人
辟谣:事实上,所有探月任务都没有在月球背面发现外星人的基地,也没有发现任何人工建筑物或人为活动的痕迹,月球背面看起来只是一片保存了40亿年之久的荒凉大陆。
流言6.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
辟谣:豆浆等天然大豆食物含雌激素,但其所含的是植物类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含量有限,人体能吸收的量也很少,没有害处。但如果是乳腺癌患者,就不要食用含植物雌激素的食品,因为这可能会进一步扰乱人体的雌激素平衡,加重病情。
流言7.同时吃螃蟹和柿子会中毒
辟谣:事实上,在实验室里,维生素c有可能使五价砷转变为毒性很强的三价砷,但在饮食上不容易,除非同时吃几公斤被严重砷污染的螃蟹和5斤以上柿子,这才有中毒的可能性。
流言8.滴血能“测癌”
辟谣:实际上,滴血“测癌”面对的更多是患癌人群,可辅助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滴血目前并不能直接检测出癌症。
流言9.“骨髓捐献”会影响健康
辟谣:骨髓捐献在广义上被称作“骨髓或血液干细胞捐献”。获取造血干细胞的方式目前有两种:第一种是抽取骨髓造血干细胞,第二种是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在捐献造血干细胞过程中,捐献者可能会有轻微的不适,但并不会危害捐献者的健康。
流言10.打疫苗会破坏免疫系统
辟谣:事实上,接种疫苗是世界公认的、最有效和最具有性价比的疾病预防策略,公众对于疫苗的正确认识是保持高水平疫苗接种率的重要前提。
十大科普自媒体
1.新浪微博@果壳网让科学流行起来
专业、靠谱、有趣,作为互联网上独树一帜的科普品牌,果壳网致力于在新媒体上促进科学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践行“一切新闻都是科技新闻”的传播理念,果壳网一次次切入社会热点话题,一次次报道和解读科技前沿进展,一次次制造出现象级的科学传播事件,让科学流行起来。
2.微信公众号“好奇博士”热衷“不正经”的科普
好奇博士是一群科普爱好者创立的微信公众号,志在让知识变得简单有趣!自2015年成立以来,好奇博士一直致力于以诙谐有趣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热点和冷门知识进行“不正经”的科普,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为用户打造优质的原创科普内容”是他们唯一的目标,而让知识走得更远、更广则是他们最大的愿景。
3.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引导青少年迷上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微信公众号依托物理所独特的学科优势,用通俗的语言讲科学知识,用专业的水准教科学方法,用权威的答案解科学疑惑,用认真的态度释科学精神,为全国学术同行及科学爱好者搭建一个交流沟通的专属平台。做一个有趣、有料、安静、纯粹的科学传播者,引导青少年迷上物理,爱上科学,用科技报国,用科技强国。
4.微信公众号“中国好营养”分享营养领域知识
中国好营养微信公众号是由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唯一科普性营养信息平台,致力于与全国所有工作在营养领域的工作者分享前沿科普信息,并携手促进公众营养科学水平的提升。目前,该公众号已拥有12万粉丝,遍布中国各地及海外,贴文500 ,原创文章50%以上,在辟谣和科普热点传播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5.微信公众号“象爸象妈”打造儿童科学教育媒体
象爸象妈微信公众号是“作业盒子”旗下的儿童科学教育自媒体,专注为儿童提供科学教育内容,目前已拥有96万中小学生精准粉丝。团队坚持“内容准确性优先,逻辑与趣味并重”的创作原则。以“每日科学头条”、每周科学新闻脱口秀《哇科学》、科幻连载故事《小象历险记》、科学教育系列课程《小象科学课》4个栏目为核心,旨在打造国内领先的儿童科学教育媒体。
6.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专注探索极致风光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风光。作为地理科普自媒体,该公众号的作品以原创图文为主,以生动的语言和优质的摄影作品见长,发布文章涉及话题包括山川湖海、国家省份,涵盖自然、地理、地质、考古、天文等多个范畴,借文章分享知识,展现摄影佳作,传递积极的价值观,让读者看到视觉美背后的内涵。
7.自媒体“百科名医”科普权威医学内容
百科名医网成立于2010年5月,是中国最大的权威医学科普知识内容制作与传播平台,是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唯一指定网站。在万名全国top100三甲医院的副高级以上专家及专业医学内容制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百科名医网生产了大量的权威医学科普内容,包含文字、语音、视频、长图、动漫等多种形式,为大众提供可靠、科学、实用的健康科普知识。
8.新浪微博@ent_evo用抒情传播科普知识ent,果壳网主笔,科学松鼠会成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是“一个人的专业”首届毕业生。他在微博@ent_evo和微信imaginenature上开辟了科学抒情写作的新方向,在传播准确科学知识的同时,从情绪角度和读者产生联结。他认为,科学不仅是严密的,也富于美感;它不是在对抗人类体验,而是为之增添色彩,开启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
9.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传递科学家的声音
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信平台,长期致力于权威、热点、前沿的科学普及,向公众传递科学家的声音。内容主要由一线科研人员创作,原创度高、权威性强;既聚焦社会热点的应急解读,又突出前沿科研成果的科普延伸,不但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更有效提升了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0.新浪微博@河森堡用科普讲解征服观众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全国空手道季军、探秘最早智人化石发现地的勇者,被称为“有最强战斗力的讲解员”。
十大网络科普作品
作品1.《奇幻科学城》电视节目
《奇幻科学城》由《奇幻科学城》节目组创作,以“大教授对话小少年”为核心模式,全年进行了超过400个新奇有趣的实验,邀请了50余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与近1000位好奇少年交流、互动。节目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讲解方式妙趣横生。
作品2.《加油!向未来》电视节目
《加油!向未来》由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创作,是一档大型科普节目,其通过甄选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实验项目,以两队竞猜的方式,与专业科研、教育机构合作,讲述大国重器、展现大国科技,最大程度吸引大众关注科学。
作品3.《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系列动画
该作品由中国农学会创作,对加快节水节肥节药、畜禽粪便处理、秸秆综合利用和残膜机械化回收与低成本可降解地膜等技术推广,打造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有积极作用。
作品4.《二十四节气》系列手绘动画
《二十四节气》系列手绘动画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创作,在解读传统二十四节气文化中融入现代气象科学知识,将自然和人文相结合。呈现形式新颖,画风幽默风趣,网络播放总量达1.28亿。
作品5.《科学我最辣—科学麻辣脱口秀》微视频
《科学我最辣——科学麻辣脱口秀》由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创作,通过选择大众喜爱的科学领域,邀请相关大咖、达人进行现场脱口秀,将线下传播与线上传播结合,第一季全网视频访问量超过千万次。
作品6.“说说身边的谣言”留言征集h5
该作品由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创作,通过“说说身边的谣言——2017全国科普日特别策划”留言征集h5,对网友身边的流言进行征集,并制作相应的辟谣稿件、视频。
作品7.《科普有道》系列音频《科普有道》系列音频栏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创作,以独具匠心的形式、活泼幽默的风格、专业严谨的态度,传播科学知识、传递正能量。作品在各大音频fm平台播出后反响强烈,截至目前,总播放量超过330万次。
作品8.《重现化学》系列视频
《重现化学》由美丽科学团队和中国化学会共同创作,作品采用艺术化的手法,将化学反应作为创作的基本要素,结合音乐与剪辑,让大众感受到化学独特的美感。项目亮点为通过先进的摄影技术,包括显微摄影和红外摄影等,向大众展示了肉眼无法看到的、神奇的化学反应。
作品9.《核电科普——核电站到底有多危险?》视频
该作品由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创作,针对反复炒作的网络文章《核电会毁灭中国》,邀请网络科技名人王自如探访大亚湾核电基地,从第三方视角,以“幽默、辛辣、有趣”的风格与公众探讨核安全。通过深入核电站进行深度求真调查、现场对话和科普解读,作品客观还原了真实的核电和核安全知识,满足了公众探索科技谜团的好奇心,有力回应了核电谣言。
作品10.《天舟一号:太空补给排头兵》微视频
《天舟一号:太空补给排头兵》由中国科普博览团队与胡桃夹子工作室共同创作,展示了我国全新设计并成功发射的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强大运载能力,内容详实、权威,社会反响热烈,首周浏览量达4748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