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赞·2016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1、人类两次探测到引力波,爱因斯坦预言被证实
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及ligo科学合作组织宣布,成功探测到了引力波。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的存在被证实。这一事件成为物理学和天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2、“阿尔法狗”横扫李世石,人工智能话题迅速升温
3月9日,谷歌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alphago四比一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人狗”大战引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持续关注。
3、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到10%目标 纳入国家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奋斗目标,标志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工作之一。
研究资料表明,西方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三十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都在10%以上。为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作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
4、科技界 “三会聚首”,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5月30日开始,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会聚首”,中国领导人在大会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5、超百位诺奖得主联署公开信,呼吁停止反对转基因技术
6月29日,超过百名诺贝尔奖得主签名,向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发出倡议,力挺转基因作物,要求绿色和平等组织停止“反转”,特别是对黄金大米的反对。理性对待转基因生物技术,消除不必要的恐慌,百名诺贝尔奖得主为转基因科普再掀起一波高潮。
6、世界首个量子卫星发射,首席专家带头解读民用前途
8月16日凌晨,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圆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为首的专家团队详细解读了量子密码和百姓生活的关系。
7、“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太空科普激发青少年科学梦想
9月15日,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并于10月19日与神舟十一号飞船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入天宫二号,工作生活了30天后成功返回,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航天员在太空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还给全国青少年小朋友录制了一堂“太空科普课”上线播出。生动的实验内容和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学生们直接形象地感受到航天科学的魅力,激发了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梦想。
8、中国fast睁开“天眼”,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历时22年落成,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建成引发公众好奇,我们真的能听到来自外星文明的声音吗?
9、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气象部门多渠道发出科学声音
10月30日,国家气候中心综合评估认为,2016年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次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气候带来明显影响,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特别是今年夏季长江流域的大范围严重洪涝与其有关,今年冬天也可能因其变得格外寒冷。国家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4家单位对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发展的
整个进程密切跟踪监测,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发出科学权威声音向社会公众解疑释惑。
9、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气象部门多渠道发出科学声音
10月30日,国家气候中心综合评估认为,2016年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次厄尔尼诺现象给全球气候带来明显影响,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特别是今年夏季长江流域的大范围严重洪涝与其有关,今年冬天也可能因其变得格外寒冷。国家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4家单位对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进程密切跟踪监测,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发出科学权威声音向社会公众解疑释惑。
10、长征五号成功发射,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
11月3日,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虽然最终结果圆满,但这次“长征五号”首飞的过程却经历了多次波折,甚至一度面临发射取消的风险,令公众揪心。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1.欧阳自远
个人简介:欧阳自远,男,生于193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科学传播事迹:欧阳自远是世界著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他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一直坚持撰写科普书籍与文章并作大量的科普报告。其听众层次多样,从小学生到中学生,从大学生到公务员,领导干部与院士等。其富有感染力的精彩报告受到了各个年龄层听众的欢迎。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研究是科学家的天职,做科学传播也是科学家的使命。他努力用自己的一场场科普报告,在公众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2.刘嘉麒
个人简介:刘嘉麒,1941年5月29日出生,男,中共党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科学传播事迹:科研之余,刘嘉麒院士亦投入了大量精力到科学传播中,每周都会腾出4—8小时进行科普,奔赴全国各地进行科普报告,最多一年作了30余次,其科普报告深入浅出,贴近大众。在媒体杂志上也发表了大量的科普文章。此外,还曾推出“中国当代科普精品书系”,该书共15套,120多册,科普作品量多且高质量,囊括了从少儿到成年人的作品,被社会媒体普遍关注,传播渠道和覆盖人群广泛,具有较高的影响力。3.3.金涌
个人简介:金涌,男,1935年7月30日出生。化学工程专家,北京市人,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传播事迹:近年来,水污染、输油管道爆炸、px项目立项等和化工相关的突发事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矛盾的一个集中爆发点。人们谈化工色变。作为中国化学工程的元老,金涌院士带头向社会普及化学化工知识,他发起并领衔,由43位两院院士联名倡议,共同制作的《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系列科普视频,从“病毒制造”到“复合材料”,再到“智能释药”……将深奥的科学原理与实际应用娓娓道来,向人们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美丽化学和美丽化工,厘清大家对于化工认识上的误。
4.缪中荣
个人简介:缪中荣,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高级会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神经疾病质控委员会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防控委员会介入组组长。
科学传播事迹:作为我国脑卒中防治领域的著名专家,缪中荣教授深知脑卒中防治重在预防和科普,因此他开始从繁忙的临床和科室管理工作分出精力开展脑卒中的科普,希望能让全民动员起来和政府一起共同防控脑卒中。2015年出版《漫画脑卒中》,获得同行和广大老百姓好评,被评为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金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6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图书,同时获得2016委管出版物主题宣传激励项目最佳图书奖。2016年3月份,缪医生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何义舟医生合作,在微信公众号“小大夫漫画”上推出熊猫医生系列科普漫画,每天推出1期,开始利用现代便捷的互联网和微信交流平台做全医学公众科普,每天坚持一期漫画科普,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5.曹则贤
个人简介:男,196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物理》杂志专栏撰稿人, 科技部“973”纳米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
科学传播事迹:曹则贤研究员在从事科学研究之余,长期从事科学传播。他在《物理》杂志上开设《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逾十年,在“赛先生”微信公众号上开设《非英文数理经典译评》专栏, 著有《物理学咬文嚼字》三卷(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卷1,2;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卷3, 卷1增补版),《至美无相》(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和《一念非凡》(外研社)),另有撰写部分章节的专著多部。他还长期在国内各大学、研究所、中学和科学馆等场所开设学术讲座,开设的系统课程则包括《经典力学-从思想起源到现代进展》,《那些年我学过的量子力学》,《热力学》,《热力学思想史观》等课程,此外他还是中国科学院教育集团幼儿科学教材顾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在过去十多年里发表物理学、材料科学教育类中文论文100余篇,并在物理所等单位连续八年开设 “科学的眼光看世界”三八节系列讲座 (内容包括 1 皱纹之美与尊严;2 活在极性世界;3 谁引诗-情到碧霄,4 天遇;5 婚姻-个体的社会问题;6. 看那距离;7. 作为时间函数的情感生活;8. 情感的动力学)。此外,他还长期关注物理学名词事业,是中国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副主任,一直致力于物理学名词的翻译和校正工作。
6.郑永春
个人简介:郑永春,男,2000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行星科学家、科普作家、科普中国形象大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太空探索与行星科学研究。中科院青促会理事香江学者联谊会理事长。
科学传播事迹:作为嫦娥探月工程的科研人员之一,郑永春一直从事月球与行星地质和环境的研究。在兴趣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他自2004年开始进行科普创作,在科学传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些年,郑永春不仅经常在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和大中小学做大量科普讲座,还在各类科普杂志和公共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还出版了科普著作《飞越冥王星》。他因在行星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荣获了由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布的2016年卡尔•萨根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7.叶永烈
个人简介:叶永烈,男,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现职是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创作广涵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科学家传记、科普创作理论等诸多领域。
科学传播事迹:叶永烈参加了每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写作,直至2013年出版的第六版,仍是全书写得最多的作者。叶永烈创作的科学幻想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在“雪藏”17年之后,在1978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作品一等奖。至今,《小灵通漫游未来》仍在不断印刷,深受各年龄阶段的大批读者喜爱。科学童话《圆圆和方方》、科学小品《一百个问号之后》、科学杂文《首先要做马》、《文与理》等作品被收入全国统编语文课本。2014年出文集《叶永烈科普全集》共28卷,1000万字。在中国当代科普创作领域中,叶永烈无论在创作数量、成就地位还是在影响、贡献等方面,都是应该充分肯定与高度重视的重要作家。
8.秦瑞强
个人简介:秦瑞强,男。中共党员、民营企业家,河北省正定县科技馆馆长、高级工程师。
科学传播事迹:秦瑞强从2000年开始,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艰辛创建了一个占地1.8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1万平方米,展品1.2万件的综合性科技馆——河北正定科技馆,年接待观众12余万人次,开放16年来,共计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为更好传播科学,自2006年创建科普车队,并先后研制成功了国内首辆“天文观测车”“天文演示车”“影视播放车”“天文科普车1号”。他被公众称为“科普奇人”“科学发烧友”,传播科技的“疯子”,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他的科普人生。
9.陈耀
个人简介:陈耀,男,1974年出生,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科学狂人”。温州市苹果树之友教育志愿者协会知名公益科普导师。
科学传播事迹:1994年至2003年,陈耀在乡村学校新桥镇第一小学创建少年科学院;2003年至今在温州市实验小学与温州市籀园小学创建少年科学院组织;2004年提出了“科学教育2049计划——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项目”,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受时任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接见,并帮助100多所乡村学校推广家庭实验室计划,扶持的浙江永嘉山村学校石公田小学开启家庭实验室计划与山水田园课程的实验,取得卓越成就,成为中国乡村科学教育的一个榜样。
2015年获得“全国十大中青年杰出教师奖金奖”,2015年获得搜狐年度全国最具变革力教师奖,2015年获得首届全人教育奖。
10.木胡牙提个人简介:木胡牙提,男,哈萨克族,中共党员,1970
年6月出生,新疆托里县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学传播事迹:木胡牙提是我国第一个哈萨克族心血管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在20多年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治、健康管理与医疗保健的研究工作中,积极投身于健康科普事业的发展,在科普资源相对缺乏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新疆健康大讲堂”“送健康讲座行”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民众健康科普教育活动,组织健康管理专家团队深入基层、社区、单位、企业、乡镇机关,并覆盖喀什、阿克苏、昌吉、和田、塔城等地州县,深入浅出地为社会大众普及健康知识,开展讲座200余场,受益人数6000余人,并通过“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中心”公众微信平台,线上推送健康科普知识,惠及全疆各地州,为健康新疆添砖加瓦。
十大网络科普作品
1、《引力波,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的声音》
在人类等待了100年之后,终于在今年的2月12日,美国自然基金委员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去年9月份的首个引力波探测结果。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片,解释了什么是引力波,引力波是怎么被探测到的,以及宇宙间什么样的天体产生了引力波。
2、《徐颖:来自星星的灯塔》
中科院80后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对中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作的一次“科普课”。对普通人来说,熟悉卫星导航,却大多对北斗系统很陌生,更不用说其科研历程。围绕着卫星导航是怎么回事、我国为何要进行“频率争夺”、科学家如何把握卫星的发射窗口期、北斗应用有何优势、北斗系统是否不堪一击等等问题,在轻松、易懂、简洁的阐释中,为公众描摹了一幅清晰的图谱。
3、《长征七号:太空运输大力士》
通过三分钟视频介绍长征七号的运载能力和发射意义
4、《超强台风“尼伯特”有多可怕:登陆后风力12级》
超强台风尼伯特短视频在台风影响期间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视频发布后民众的信息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对于灾难到来时的恐慌心情有很好的稳定作用。本视频具有新闻性、即时性、科学性以及趣味性,是极端气象或灾害发生时怎么做科普的一个重要案例。
5、《口香糖开椰子》
《加油!向未来》利用实验现象解释非牛顿流体,利用没嚼过得口香糖捏成锥子形。将椰子砸向口香糖,椰子壳就开了。不仅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内容实用,而且让科学原理简单易懂并具有传播性。
6、《“墨子”发射:量子通信最强音》
2016年8月16日凌晨1点40分,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作为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其独特之处在哪里?“墨子号”都承担了哪些科学任务?量子卫星又是如何实现“针尖对麦芒”般的精准定位的?在“墨子号”发射成功后,该作品独家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
导专项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对于广大受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视频解读。
7.《国之重器航空发动机,是时候给军迷普及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接连做出重要批示,为的都是这件大事——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大会8月28日在京举行。都说,航空发动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的、多学科集成的工程机械系统之一,是保证国家安全、彰显强国地位的航空武器装备的“心脏”,这么重要的大事,是时候普及一下了。
8、《天宫新传奇 起源》
通过短视频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天宫二号及其所搭载的几个重点实验,主要挑选了冷原子钟、高等植物、伽马射线三个主要实验进行重点的解读。
9、fast三维动画来了,告诉你世界之最到底有多牛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9月25日落成启用,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fast究竟是怎么回事?带您一起去了解。
10、体内胆固醇含量其实跟饮食并没有关系
通过短视频对体内胆固醇含量和饮食关系进行解释说明。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1、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
流言:美国医生实验发现,吃完一碗方便面后32小时都不会消化。
真相:说起这个谣言,当初传播的时候貌似相当的有理有据,一个美国科学家,通过胶囊内镜的方式拍摄了“加工食品”与“无添加物食品”被吃进肚子里的情况对比,结果发现,手工拉面在32小时后已经完全被消化,方便面则仍保有残余,尚未完全消化。于是他声称,方便面之所以难以消化,是因为其中加了抗氧化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长期食用有害健康。
但这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实验中存在很多不科学和不严谨的地方,比如,在实验者吃方便面时,搭配的是饮料,而手工拉面则搭配了助消化的茶水,这样两组试验从科学上就不能称为对照组,因此也不存在可比性。
同时,这个实验的出发点是研究加工食品的消化过程,而在原视频中,两种面在2小时后就基本消化了,只是方便面还能看到一点儿残留的影子而已。
2、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
流言:把电脑或手机的背景色设置成绿色可以保护眼睛,多看绿色植物可以预防近视眼。
真相:目前还没有绿色能够保护眼睛或损害视力的研究结论。我们看远处的花草树木会觉得眼睛很舒服,主要是因为在长期注视近处时睫状肌是持续收缩的,远眺可以缓解它的紧张状态,和看什么颜色、什么物体并没有什么关系。
至于绿色光波长较短、损害视力的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电脑屏幕的光涵盖红、绿、蓝多种不同波长的光线,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时长、一定强度的蓝紫光照射下,视网膜会受到损伤。绿光虽然波长与蓝光相近,但并没有研究表明绿光比波长更长的红光、黄光对视网膜损伤更大。
3、美国人不吃转基因?
流言:一篇名为《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的文章流传,文章说,美国人民不吃转基因了。
真相: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的国家,全世界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美国占了39%。从1994年开始,美国就在本国市场销售转基因番茄、大豆、玉米、土豆、油菜,算上乳肉蛋制品超过5000个种类,到现在为止已经吃了20多年,是转基因研发和消费大国。
美国种植的大豆和玉米90%以上是转基因品种。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的消费非常普遍,如用转基因大豆做动物饲料、豆油,用转基因玉米做乙醇、饲料和加工食品等。美国超市2/3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很多美国家庭每天都食用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物,如早餐玉米片等。
4、个儿大草莓因为打了激素?
流言:“奇形怪状”的大个儿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
真相: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大个头草莓多为“幸香”草莓,“幸香”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杂交选育品种,本身“个头”就很大,网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其实“不靠谱”。
激素是植物本身就存在的物质,过量注入会导致草莓的卖相和口感都会很差,果农不会这么干。而长相奇怪的草莓大多是因为大棚里温度和湿度不良,蜜蜂量不够,导致授粉不均,长出奇怪的草莓是很正常的事。
5、喝苏打水预防癌症? 流言:苏打水有许多好处,可以中和酸性体质,还能预防癌症。浙大某医院医生有重大发现,可以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
真相:苏打水是一种含有碳酸氢钠(也称为小苏打)的弱碱性水。从营养价值来说,苏打水主要是以补水为主,但苏打水毕竟含有钠,如果经常喝、大量喝,则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因而健康人没必要长期、大量喝苏打水。
在浙大附二医院的医生一项关于利用碳酸氢纳(小苏打)辅助治疗癌症的研究中,小苏打并不能直接“饿死”癌细胞,“饿死”癌细胞的是专门的化学栓塞药物,研究也只针对特定类型的癌症。而且,治疗癌症需要将小苏打水通过导管打入动脉的,口服小苏打根本不能抗癌,喝苏打水和医疗上使用小苏打完全是两种概念。
6、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流言:色彩鲜艳的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真相:圣女果不是转基因植物。紫薯的紫色是因为含有大量花青素,如果紫薯和大米一起蒸煮会把米饭染紫,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彩色的甜椒本名菜椒,经长期栽培和人为杂交选择,使果实辣味消失,但仍保留了较高含量的维生素c。
7、吃素就不会得心血管疾病了?
流言:吃肉会引起心血管病和肥胖,还会增加死亡风险,媒体记者发现,浙江某医院医生的午饭基本全素,
真相:有很多研究证实,素食者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确实可以降低,但是也要付出代价,比如多种
营养不良风险增加。所以,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才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8、血栓抽吸装置问世,心脏支架被淘汰?
流言:台湾某医院发明一项新技术,可将血管内沉淀物吸出来,再也不用放支架了。有关这项技术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
真相:血栓,可以是从心脏某处脱落的,也可能是因为堵塞而凝固的。对于血栓,抽吸装置分两种:一种是手动的,一种是机械的。
对没有急性心梗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尽管血管狭窄到80%以上,但并无新鲜血栓存在,多是依附在血管壁上钙化的斑块所致,很硬而且不规则,这种装置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这则视频把此技术描述得很先进,而实际上,国内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已应用了很多年,技术确实在不断改进,但并不存在这样一种代替支架的“新技术”。
这个视频并没有被完整地翻译出来,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完全是在忽悠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分不清血栓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区别,视频中的抽血栓以为抽的就是斑块,抽完不用放支架了。斑块怎么能抽得动?只能说这是一起自导自演的谣言!
9、x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很大伤害?
流言:国内某机场使用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真相:所谓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就是利用x射线进行安
检的。x射线安检仪到底有没有危害,还是要看安检仪辐射的x射线剂量。
按照我国制定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公众照射的剂量限值为年有效剂量1msv(毫西弗特,放射吸收剂量当量国际单位);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
某机场的安检仪一次的辐射量控制在0.2μsv以内(1msv=1000μsv)。因此,接受一次该安检仪的检查,完全不需要担心这点辐射量。
10、空腹不能喝牛奶?
流言:空腹喝牛奶,不利于健康,会拉肚子。
真相:空腹状态下喝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和乳糖可以提供能量,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有研究表明牛奶中的总乳清蛋白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及控制黏膜炎症的作用,因此喝牛奶不会伤胃,反而有利于胃部健康。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有的人喝牛奶后出现腹胀等不适现象,可能是由于自身乳糖不耐受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