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事件1:“天眼”fast首次发现并认证毫秒脉冲星
2018年2月27日,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次发现一颗毫秒脉冲星,并得到国际认证,这也是“天眼”fast继发现脉冲星之后的另一重要成果。
事件2:“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发射
2018年5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高分五号”卫星可以探测大气、水体等物质的具体成分,能够满足我国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事件3:袁隆平团队在沙漠种植水稻初获成功
2018年5月26日,在来自印度、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专家的参与下,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在迪拜热带沙漠地区实验种植水稻初获成功。
事件4:“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试航成功
2018年6月12日,经过为期近4天的海上航行,首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成功完成首次试航。
事件5:“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完成研制部署
2018年7月下旬,由国防科技大学牵头研制的“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系统完成研制部署并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向新一代百亿亿次(e级)超级计算机发起了冲锋。
事件6:“创新引领未来,智慧点亮生活”2018全国科普日活动举办
2018年9月15日,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联合主办的2018全国科普日在全国范围同步启动。本届科普日以“创新引领未来,智慧点亮生活”为主题。
事件7: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举办
2018年9月17日,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并致辞。本届大会主题为“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并发表了《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
事件8: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于2018年10月23日上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事件9: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举办 7位科学家获奖
2018年11月18日,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林本坚等7位科学家获颁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
事件10:“嫦娥四号”成功发射 开启人类首次月背探测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开启月球探测新旅程。
十大网络科普作品
作品1:《3分钟揭秘“嫦娥四号”月球背面之旅》视频
该作品由腾讯制作,对“为何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背面”、“嫦娥四号”的主要任务、“嫦娥四号”月球车的科学载荷等知识进行科普,浏览量超过309万。
作品2:《突破瓶颈!光学系统制造达世界先进》视频
该作品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联合中国科普博览共同创作,使用实景拍摄、专家采访及三维动画等方式,呈现了研制4米量级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的重要意义。
作品3:《真相》栏目
该作品由人民网制作,每月通过舆情数据分析、筛选、整理当月热点流言,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及时辟谣。
作品4:“国宝一百天成长记”系列微视频
该作品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正大综艺?动物来啦》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及央视新闻新媒体联合创作,视频展示了大熊猫的育幼过程,总播放量超3500万。
作品5:《李治中:癌症的真相》主题演讲
本作品为科普作家李治中(笔名菠萝)在网络视频节目中的主题演讲,介绍了癌症的现状、治疗的发展,分析了大众对癌症的诸多认知误区。
作品6:《机智过人(第二季)》电视节目
该作品自2018年8月11日晚8点起登陆央视一套,以人工智能为切入点,通过“人机比拼”普及前沿科技。
作品7:“我的科学之yeah”线上挑战活动
该作品由中国科技馆抖音官方号“神奇实验室”发起、制作。参与者结合音乐节奏完成“扔水瓶立在桌上”等挑战,同时“神奇实验室”抖音账号发布视频,讲解挑战中蕴含的科学原理。作品总播放量为17.6亿次,总点赞量近4000万。
作品8:“科普帮帮忙”系列微视频
《科普帮帮忙》系列微视频运用科学知识服务广大观众,在央视一套播出,主题涉及公众生活中的诸多疑惑。播出后,高收视率位居早间时段第一名,受益观众破亿。
作品9:“解读基因编辑”系列作品
该作品由果壳编辑部制作,通过独家资讯及视频素材,解释基因编辑的潜在影响并全面科普crispr基因编辑技术。
作品10:“真相来了”系列音频
该作品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创作,以“辟谣”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作品在喜马拉雅fm等音频平台发布,累计播放量已超910万。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流言: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
流言内容:人体“酸碱体质说”是一条流传甚广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性体质”造成的。因其迎合了部分人对待饮食和健康的某种心理,加上一些保健品商贩的推波助澜,经过反复的传播和再加工,俨然成为了一条流行的“医学常识”,还造成了“碱性体质更容易生儿子”等言论的流传。
真相:人体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非常复杂,但体液酸碱度总体上是十分稳定的,仅仅依靠吃某些食物就产生明显的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人体血液正常的ph值是7.35~7.45,超出这个范围,就是疾病状态,需要针对性治疗。换句话说,ph值异常是疾病的结果,而非导致疾病的原因。
流言:足贴能够吸附体内毒素具有排毒功效
流言内容:足贴能够将人身体细胞内滞留的毒素吸附出来,有效祛除身体毒素和湿气。贴过足贴后,足贴会变黑,脚底出现的黑乎乎的物质就是吸附出来的“毒素”。足贴还能在短时间内消除皮肤色斑、痤疮,改善便秘,消除口臭、足臭。此外,足贴还有降低血压、血脂、血糖,提高皮肤光泽度,改善睡眠,延缓衰老等功效。
真相:其实这是商家的障眼法,只要往足贴上滴几滴水,足贴就会变黑。因此,足贴变黑并不是排毒,而是汗湿了。人体排出“废弃物”主要是通过粪便、尿液、呼吸、汗液、毛发等途径,脚底板并不是主要途径。流言:咖啡致癌流言内容:文章《星巴克最大丑闻曝光,全球媒体刷屏!每天喝进嘴里的东西竟然致癌》再次在网上流传,文章称咖啡内含强烈致癌物丙烯酰胺。
真相:食物在高温加热时会产生微量丙烯酰胺,它被认为对实验动物具有潜在致癌性。但中国人摄入的丙烯酰胺有近一半来自炒菜,咖啡并不是主要来源。同时,在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喝咖啡会增加人类患癌症的风险。2017年,国际癌症研究基金会(wrcf)发布的报告也指出,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喝咖啡会使人致癌。同时,有部分证据表明,咖啡能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例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肝癌。
流言:房间放洋葱可防流感
流言内容:有一则故事称,在历史上某次流感疫情发作时,有一位医生到各地农场去探视,他发现众多农民及家庭难逃流感之袭,而有一户人家却出奇健康,原因是他们在家中每个房间内都放着一个没有剥皮的洋葱,有说法称这是因为洋葱吸收了病菌,因此使家人得以健康。另有说法表示,把洋葱的两头切掉,插在叉子上,然后把叉子放在花瓶里,晚上放在病患身旁,第二天洋葱变黑了就是洋葱吸收、杀死流感病毒的表现。
真相:洋葱中含有有机硫化物(辛辣味的来源),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流感是病毒感染造成的,洋葱对病毒是没有抑制作用的。流感是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但是免疫力正常的人群大多可以在3~5天自愈。如果较重的病人可能会合并细菌、肺炎支原体、军团菌感染,需要及时就医。
流言:接触超市小票会致癌
流言内容:水杯、购物小票中双酚a严重超标,这种物质有极大的致癌风险。建议大家接触购物小票以后应注意洗手,且尽量不要长时间接触,尤其是手上出汗或有油的时候。
真相:虽然购物小票上有双酚a,但每克小票中的双酚a含量仅为0.0139克,通过触摸进入人体的量就更少了。以收银员为例,每天接触小票10小时,双酚a的摄入量也比安全剂量低42倍。因此,消费者一天接触几张购物小票,致癌概率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流言:科学家研发白菜价“神药” 可延长寿命至150岁
流言内容:朋友圈中广泛转发的一篇文章——《重大!unsw华裔研发神药:5年内人类寿命将延长至150岁!白菜价,人人可买》称,目前已研制出了能够延长人类寿命至150岁的“神药”,为了增加其说服力,文章还附上了原始英文媒体报道的截图。
真相:2017年,david sinclair和他的导师leonard guarente分别在science和cell杂志发表了论文,介绍了对6月大的年轻小鼠和22个月大的老年鼠分别进行腹腔注射溶剂和nad的前体物质nmn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nmn在一定程度起到了逆转生理老化、维持年轻体力的效果。虽然动物试验的结果很鼓舞人,但样本数量过少,如果要证实同样的效果能在人体复现,需要再做人体试验,现在就吹嘘其为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过于夸张、离谱。
流言:常吃米饭会诱发糖尿病
流言内容:网上有传言称,某项研究显示,中国人和日本人每天吃3份以上白米饭,其中,吃白米饭多的人其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55%;而美国人每周只吃1~2份白米饭,糖尿病发生风险只增加12%。因而得出常吃白米饭是糖尿病的诱因。
真相:在中国,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爱吃面,但是对比整个糖尿病患病率的情况,北方人要明显高于南方人;在日本,最近这些年与三四十年前相比,其大米的人均销售量从120千克/年下降到大概60千克/年,但是日本的糖尿病患病率却是明显增加的。糖尿病是一个多因素引发的疾病,它和遗传还有生活方式都有关。
流言:牛奶致癌
流言内容:“喝牛奶反而缺钙”“奶品中含化学物质”“违抗自然遭天谴”等声音在网上流传,还有说法称牛奶会使人性早熟、笨脑、缩短生命、激发癌细胞,十分危害健康。该谣言还列举了众多文献依据,如坎贝尔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来增加可信度。
真相:“牛奶致癌”是公众对一项实验研究的错误解读。该研究中,大鼠需要摄入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诱发癌症,同时比较吃酪蛋白(来自牛奶)饲料和大豆蛋白饲料的大鼠发生肝癌的情况,结果吃酪蛋白的大鼠患癌更多。实际上,如果没有黄曲霉毒素诱发癌症,两组大鼠都不会得肝癌,而且该研究的结论也不能直接外推到人。有关牛奶与癌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据也说明,当前膳食指南推荐的牛奶摄入量(约每天一杯)并不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流言:食盐中含亚铁氰化钾不可食用
流言内容:一篇网传文章《盐里面加了亚铁氰化钾》称,一位教授发现自己转氨酶升高,总胆红素升高,肌酐升高,他排查所吃的食品后认为“罪魁祸首”是盐里面的抗结剂——亚铁氰化钾。因此得出结论,中国国内的食盐里面含亚铁氰化钾,该物质有毒不可食用。
真相:亚铁氰化钾,别名黄血盐钾、黄血盐,是一种浅黄色单斜体结晶或粉末,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亚铁氰化钾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想要分解亚铁氰化钾,需要在400摄氏度下完成。人们平时在家做饭,温度达到200摄氏度时,菜就已经烧焦了。所以完全不用担心日常吃盐的安全性。
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专家委员会的评估数据,成年人每天至少摄入1.5毫克亚铁氰化钾才会损害健康。按照我国国家标准规定,食盐中的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的含量每公斤不得超过10毫克。按照这个标准来推算,每天要吃150克的食盐,亚铁氰化钾的摄入量才会超过1.5毫克,而正常人一天吃的食盐达到20克就非常咸了,所以正常食用食盐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流言:大蒜炝锅会致癌流言内容:网上热传大蒜炝锅会把“好蒜”变成“毒蒜”,在用高火炝锅时,大蒜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丙烯酰胺,这是一种致癌物质,因此得出结论大蒜炝锅会致癌。
真相:大蒜炝锅过程中产生的丙烯酰胺,其实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美拉德反应在食物加热处理中普遍存在,因此丙烯酰胺在炒菜、焙烤食品、烧烤食品中也都存在。但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及香港食环署的科学意见,当前国人饮食中的丙烯酰胺尚不足以危害健康。当然,从膳食营养与健康的角度考虑,多蒸煮、少煎炸烧烤是更好的烹饪方式。
十大科普自媒体
1.自媒体:《加油!向未来》官方抖音号
作为电视节目自媒体,《加油!向未来》官方抖音号践行国家媒体促进科学普及、传播科学知识的职责与使命,致力于传播科学实验内容和短视频,解锁科学新玩法,有其独特的科普风格。
2.自媒体:新浪微博@中国天气
“中国天气网”官方微博致力于创新气象科普宣传,坚持发布有趣、有料的原创内容,多次在重大天气事件中引导舆论,制造科普话题,让“高冷”的气象科普变得“接地气”、有温度。
3.自媒体:新浪微博@中国数字科技馆
作为中国科技馆在微博平台的官方账号,“中国数字科技馆”专注于推广和宣传实体场馆以及数字馆的相关科普资源,其传播内容聚焦社会、网友关注的热搜话题,寓教于乐,开展线上、线下结合活动,在第一时间满足网友获取科学知识的需求,拉近了公众与科学之间的距离。
4.自媒体:“中国科普博览”今日头条号
中国科普博览今日头条号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致力于汇聚和传播高端、前沿、特色科学资源,关注社会生活和热点中的科学,在重大新闻事件上率先科学发声,引发科学讨论和全民关注。
5.自媒体:“物种日历”微信公众号
“物种日历”微信公众号是自然类科学写作平台和原创内容输出平台,传播内容以物种介绍为核心,专业性、趣味性有保障。同时,它以“线下日历 新媒体更新博物学内容”相结合的形式,为文化产品搭载了互联网和科普的基因。
6.自媒体:“混子曰”微信公众号
“混子曰”微信公众号专注于以漫画科普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将获取知识的门槛降低,涉及领域涵盖历史、人文、物理、化学、生物、健康、金融、科技等,让更多读者喜欢科普知识。
7.自媒体:新浪微博@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
微博博主张劲硕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他通过日常分享动植物知识,致力于在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保育、动植物科普等方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8.自媒体:新浪微博@steed的围脖“@steed的围脖”以图、文、视频等多种方式,通俗易懂地介绍天文发现、追踪天象奇观、跟进航天及深空探测的最新进展。
9.自媒体:新浪微博@植物人史军
微博博主、植物学博士史军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来展示水果、植物、生命之美,阐释隐藏在植物背后的人类故事,通过植物科普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10.自媒体:新浪微博@玉龙小段
微博博主段玉龙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科学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他积极在新浪微博等平台开展科普节目直播,影响力较强。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王绶琯
王绶琯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创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俱乐部会员中不乏国际科学前沿研究的佼佼者,他也被会员们称为“科学启明星”。
杜文龙
杜文龙是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他带领团队针对军事装备的特殊性能,积极地进行线上线下的科普创作及传播,推动拓展学科科普工作。
李道贵
李道贵是云南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他积极参加各类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防震避险的科学知识、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和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弘扬正能量。
张琦卓(田妮儿)
张琦卓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乡村广播策划推广部主任、主持人。在十一年的工作中,她一直以一名媒体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科普惠农代言,是黑龙江广大农民心中名副其实的科普宣传使者。
张福锁
张福锁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全国著名植物营养研究专家,他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长期致力于土壤肥料知识、农业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和农业理念的宣传普及,实现了科普与扶贫、科普与扶智的有机结合。
林国乐
林国乐是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他将专业领域的医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医学科普领域,紧扣大众需求,将羞于启齿的疾病变成引人入胜的科普话题,公众认知度高,拥有众多粉丝。
周兵
周兵是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他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与报告材料,积极推动气象科普事业的发展,被媒体界和业内同行称为“气候男神”。
胡大一
胡大一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他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心血管健康知识科普传播,开设健康大课堂、录制电视科普节目,编著心血管健康科普图书,开设微信微博公众号,开展线上线下健康科普活动。
袁岚峰
袁岚峰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网络科普“大v”。他与观视频工作室合作推出的“科技袁人”节目向观众传播科学思维方式、科学规范与多个领域的科学知识。
高文斌
高文斌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他制定的《公众心理科普纲要》指导着全国的心理科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