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硅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产业现状
近年来,新疆硅基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品不断增加。2020年新疆工业硅产能170万吨/年,产量88万吨,有机硅产能60万吨/年、产量22万吨,多晶硅产能24.3万吨/年、产量23.5万吨,单晶硅产能2.5万吨/年、产量2.1万吨、半导体碳化硅晶体产能3万片/年、产量2.1吨。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新疆硅基新材料产业总产值接近200亿元。
依托“煤电硅一体化”发展路径,新疆硅基新材料产业形成以晶体硅和有机硅为主的两条产业链,主要集中分布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鄯善工业园区、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八师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伊犁金岗、新源工业园区等地。乌鲁木齐市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进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乌鲁木齐市先进结构材料的核心承载区。“十三五”以来,太阳能级硅晶材料产业重心进一步向我区转移,2020年新疆工业硅、多晶硅产量国内第一,产量占比分别为42%和54%,是全球工业硅、多晶硅产业最为集中的地区。目前新疆地区工业硅企业30余家,其中有5家进入国内前十大企业、多晶硅4家,均为国内前五大企业,新疆硅基材料产业集聚初步形成。
随着一批单晶硅、有机硅、半导体碳化硅晶体等新材料相继成功投产,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初见成效。作为基础产品工业硅就地转化率由“十三五”初的不足2%达到2020年的22%,产品系列由单一的多晶硅发展为多晶硅和有机硅两个系列。下游产品多晶硅、单晶硅、有机硅向系列化、精细化、差异化及高性能方向发展,部分高端产品逐步替代进口,初步构建起上下游衔接、就地转化率高、循环经济特征明显、具有竞争力的硅基新材料现代产业体系。
二、新疆硅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产业难点问题
一是高品位硅石、硅煤等原料就近保障能力不足。受部分高品位硅石、硅煤矿禁采等因素影响,工业硅主要硅石、硅煤等原料就近供应保障不足。尽管新疆硅石、硅煤资源相对较多,但资源勘探较为滞后,开发投入不足,现有矿点不适应大规模工业开采要求。企业从内地甚至国外采购高品位硅石、硅煤原料,运距长、成本高,企业竞争力减弱,制约了行业快速发展。
二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产业协同发展差。新疆硅基新材料产业分布较为分散,区域间合作和差异化分工不足,与重点产业基地的定位还有较大差距,产业集聚水平亟需提高。整个产业仍呈现上游工业硅原料生产环节规模过大,产业链中间多晶硅和有机硅环节产业规模相对较少不匹配,产业链下游精深加工延伸不够,硅光伏、硅化工和硅合金产业链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多(单)晶硅和有机硅产业链存在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条延伸不足、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产业配套不完善、高附加值产品少,下游硅基新材料企业较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三是产业创新发展不足。硅基新材料产品创新前期投入大,新疆硅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链缺乏统筹布局,创新链条资源配置亟待优化,产业链与创新链相脱节,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不畅。产业创新支撑不足,政策体系和投资环境不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滞后,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不强,企业发挥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三、新疆硅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产业政策建议
1.加强资源保障,确保产业可持续协同发展
硅资源及相关生产资源保障直接支撑新疆硅基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协同发展。在目前新疆硅资源保障相对紧张的背景下,必须加大勘探力度,确保硅基新材料产业链基础工业硅环节的平稳正常生产。同时,实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硅资源及相关生产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硅基新材料产业格局。
遵循“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定向招商,加强硅基新材料集群建设。针对新疆硅基新材料产业链条中的短板,一方面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围绕产业链延伸开展上下游招商,引进上下游产品或上下游配套生产、经营企业,拉长拉宽产业链条。
2.建立用能预算管理体系、加强重点用能行业、企业管理
建立用能预算管理体系,用能预算管理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提升双控目标管理前瞻性和精细化、推动能源高效配置合理使用的重要措施。把节能审查作为调控新上高载能项目、提升项目能效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推动高载能项目立项与节能审查同步开展,在立项阶段提出节能降碳方案、同步开展评估评审。为未来硅基新材料产业新项目落地留出足够的指标。
3.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
进一步优化现有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园区布局,实现“两大产业基地、多个特色园区”的战略布局。加快延伸产业技术链、产品链、供应链,打造世界级硅基新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国内外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新疆硅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打造准东硅光伏新材料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低电价优势,提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建设,打造以光伏硅、硅合金、碳化硅及下游新材料等为主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多晶硅、单晶硅制造的配套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高纯石墨电极、碳素电极、高品质石英坩埚等产品。
二是完善吐鲁番市鄯善硅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吐鲁番市鄯善工业园区依托区位优势,通过加快推进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建设,着力降低用电成本,提升原料供给能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强化产业链招商,加快项目建设,重点发展以有机硅、硅合金及下游产品等为主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硅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高质量聚硅氧烷中间体、氯硅烷单体等有机硅上游产品,发展特种硅油、高性能硅橡胶、硅树脂、高效偶联剂等四大类下游产品及其改性材料。
三是推动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硅基(锆基)、铝基和碳基新材料为主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和创新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先进结构材料产业核心承载区的引领辐射带动功能,助力乌鲁木齐建设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绿色示范区。重点推进硅光伏新材料产业链和硅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培育国内稀缺硅化工产品,支持发展氮化硅、气相二氧化硅、锆基新材、先进结构陶瓷等高性能下游产品。
四是加快硅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八师石河子经济开发区、伊犁金岗-伊东-新源工业园区、十三师新星经济开发区等硅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聚区在技术创新、工艺提升、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优势,支撑产业链延伸和高端产品开发,提升新疆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八师石河子市重点建设上下游协同、多企业聚集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园区;伊犁以工业硅和太阳能级单晶硅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绿色循环光伏全产业链;十三师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将骆驼圈子产业园打造为东疆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五是培育硅电子新材料产业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着力推进大尺寸晶圆片制造;积极引进优势芯片制造及终端应用企业,延伸发展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集成电路产业;努力打通半导体碳化硅、电子级多(单)晶硅、晶圆片制造、芯片应用产业链,逐步构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硅电子产业集群。
4.提高创新能力和融合发展
一是打造高水准创新平台。依托优势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校,建设一批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面向产业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需求,建设一批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推进自治区硅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二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与区外优势资源的产学研合作。支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的产业创新联盟。
三是强化标准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硅基新材料产业标准推进联盟,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协同推进电子级硅材料、有机硅材料、半导体材料、硅合金材料关键领域的标准制定。围绕重点园区、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构建知识产权联盟,推动专利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知识产权示范区。
5.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项目支撑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和扩大品牌影响力。注重龙头企业牵引产业集聚的重大作用。鼓励企业挖掘我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优势,推动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带动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硅基新材料上下游产业生态平衡协调发展。同时,把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抓手,加强硅基新材料产业优势资源整合。
二是加强光伏制造产业项目建设的引导。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作用,着力破解重大项目建设条件制约,做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成投产,重点推进单(多)晶硅棒/片项目、电池及组件、半导体碳化硅晶体等重点硅光伏、硅电子项目按期建成。
三是完善产业生态项目建设。加强硅基新材料产业优势资源整合,形成专业化生产网络体系。着力推进现有基地园区依托不同资源禀赋,打造建设高端硅基新材料产业园。推进合金新材料产业项目建设,鼓励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的现代经济,限制“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着重绿色化制造,持续实施节能降耗,实现“三废”和余热综合利用。
四是实施关键战略材料突破工程。推进硅基新材料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发展;围绕重大工程和国防军工,突破重点领域急需关键战略材料,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支撑和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曹琳哲 审核:蒋志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金属学会 常务副理事长 潘存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