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南疆棉花轻简高效生产的建议-凯时尊龙官网

 加速推进南疆棉花轻简高效生产的建议-凯时尊龙官网
当前位置: 凯时尊龙官网-z6尊龙平台 >> 本地科技工作者建议 >> 正文
加速推进南疆棉花轻简高效生产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9-29

近年来北疆机艺融合技术的成熟应用极大促进了棉花全程轻简、高效生产,大幅降低了植棉成本,提高了植棉效率,实现了棉花生产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现代轻简高效型转变,促进了新疆棉花提质增效及绿色发展。而南疆棉区轻简高效普及率低,植棉技术相对落后,如精量播种覆盖率仅为80%左右,水肥一体化技术仅占全疆40%,机采率约30%(2020年新疆机采棉占比已上升至45%,其中北疆基本实现,南疆巴州、阿克苏多地占比已超50%),卫星导航播种不足15%,且生产组织方式落后,导致南疆棉花机械化生产与现行农艺制度矛盾日益突出,单产水平偏低。至2020年,南疆约2400万亩棉田总产256.2万吨,皮棉单产107公斤,较北疆(约170公斤/亩)低37%,较全疆(149.4公斤/亩)低26.8%,且植棉成本为2000-2100元/亩(长绒棉约2300元),较北疆高30%左右,已经严重影响了新疆棉花的轻简、高效。

一、有效推进南疆棉花轻简高效的制约因素

1、缺乏适宜机采的专用棉花品种,优质新品种不能发挥有效引领。南疆棉区普遍缺乏广适性的机采棉专用品种,目前推广种植的棉花品种无论从生育期、机采后的纤维品质、纤维一致性、产量稳定性等方面均不适宜机采,且机采性能不足,机采质量不高;此外,生产用种不符合精量播种要求,费种、费工、费时,保苗率偏低。

部分县域在“一主两辅”或“一主一辅”的政策执行上有偏差,科研单位及种子研发企业对优质、特异的新品种不能进行大面积试验示范,一方面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带动缺乏有效引领;另一方面“一主两辅”“或一主一辅”后备品种相对匮乏,而优质品种又不能及时推向市场。

2、农机与农艺脱节矛盾突出,传统,经验生产普遍、主观性较强,众多不统一因素的叠加,导致生产效率未达预期。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是实现机械化采收的先决条件。在南疆棉花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生产向规模经营的快速转变过程中,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棉花种植模式、田间作业管理、水肥精准分布、养分需求与高效利用、化控与催熟等重要生产环节理应与生产方式相适应,但多数棉农套用或延用常规模式进行生产,新技术不能有效发挥。如:受熟制及植影响,棉田连作时间长,耕地用养制度未充分建立,导致棉田连作障碍突出,土壤“水库、肥库、根库”不协调,耕层土壤质量持续恶化,土地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持续下降。此外,棉花生长信息快速采集与快速诊断、农艺节水与生物节水、水肥药一体化智能装备研发、盐碱地改良及丰产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缺失,调优栽培信息化技术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难以促进棉花生产方式转型、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高效低耗、优质环保生产。因此,统筹解决以机采棉为核心的农机与农艺、农技脱节的矛盾,突破残膜污染治理、构建合理耕层及高光效群体、实现化学封顶塑形、化学脱叶催熟等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开发棉田生长信息快速采集与智能诊断等技术,南疆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推广,才能有效推动南疆棉花现代轻简高效的生产模式。

3、南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弱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难度大。目前南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人员少,任务重,事务繁杂等现状,在推广新品种及新技术上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同时南疆棉农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传统技术依赖性强,接受新型现代农业技术能力差,不愿在小规模生产上做出尝试或改变,导致新型生产组织方式与新型技术推广缺乏有效衔接,推广难度大,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

二、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1、将棉花产业列入自治区中长期特色优势产业。自治区“十四五”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不包括棉产业。但新疆棉花种植涉及全区63个县市、526个乡镇、5526个村、 92.93万户。植棉收入是全疆农民、特别是南疆少数民族农民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占其收入的30%—50%,占主产棉区农民收入的65-75%。至2021年2月19日,新疆累计加工皮棉562万吨,占全国97%,不论是现在还是今后,棉花产业一直是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和特色优势产业。

2、重点支持专用机采棉新品种的精细化选育,大力推进优质、特异品种的示范引领。“农业发展、良种先行”,发挥科研单位专业优势,重点选育适应特定区域、广适性好、抗逆性强、稳产、优质、多类型的专用机采棉新品种,并从源头严把种子质量关,实现种优、质优。

鼓励育种单位进行多年、多地、多点棉花新品种及新技术的大面积示范,通过组织实施“大比较、大展示、大筛选”工程,针对自治区“一主两辅”政策,推进新品种的示范引领,扩充当地优质棉花品种储备库,培育、选优一批优良储备品种,让“用好种、好用种”发挥作用,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3、加大技术创新与精准作业装备对接,着力解决农机与农艺、农技脱节矛盾。长期以来,科研单位聚焦了大量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创新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在目前土地规模化整合、机械化迅速推广、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前提下,从优化连作棉田根冠协同、机采棉高效种植、灌溉施肥精度调控、全程塑性及落叶催熟、棉田智能信息化、耕地用养与地力提升等方面,研发、集成、创新具有地域特色、适合机械化种植的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实现“模式-技术-装备-农机”的深度融合,大幅提高棉花生产科技含量及生产率。

4、优化农业技术社会服务体系,开展“一竿子插到底”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实效性、精准性,提高培训效果。针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弱化,加强以公益性单位为主体,开展“一竿子插到底”的精准技术服务;推进基层培训及科研单位培训“两条腿”的服务模式。重点完善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构建综合性和专业性相协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通过示范、培训,有效引导棉农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和新设施,全面提升新技术普及和农民植棉技能,持续促进植棉增收。

5、加强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建立稳健的科技孵化及区域辐射制度,激发公益性科研单位的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能力。针对南北疆棉花生产技术与科技服务能力存在的严重差距,建议自治区相关部门依据市场需求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长远战略与近期目标相结合、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效仿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南疆建立新疆棉花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与区域试验站制度,促进我区棉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

责任编辑:曹琳哲 审核:蒋志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学会 供稿


z6尊龙平台的友情链接:
  • 新疆科协微信

  • 新疆科协抖音

  • 科技馆微信

  • 科普活动中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