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新疆水平衡与国土空间协调发展学术交流报告会举行,旨在探究科学调配新疆水土资源理论认识和实践路径,整体谋划全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实现国土空间均衡、协调、安全与高效发展。
此次报告会由自治区科协、自然资源厅主办,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院士联合会协办,自然资源部荒漠—绿洲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新疆绿洲生态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承办,邀请8位院士专家围绕“新疆水平衡与国土空间协调发展”主题,分别作线上主旨报告、线下学术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针对健康区域水平衡及实现路线提出:复杂水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在于突出的不平衡性,强化水安全保障关键在于优化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降低水资源的不平衡性。要实现健康的区域水平衡关系,保障国家水安全,应加强需求侧管理,减缓水资源刚性需求压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增强水系统的韧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邓铭江就西北“水三线”空间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建议:通过建设南水北调大西线重大基础工程,跨越“胡焕庸线”,促进中国东西部地区间适度均衡发展;跨越“阳关线”,促进河西走廊社会经济发展;跨越“奇策线”,增强新疆水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建设和谐美丽、长治久安的西北边疆,形成以西北“水三线”建设为构架的水资源梯度配置格局,支撑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土资源、人口分布、产业经济的空间均衡、优化布局、协调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围绕时空信息助力国土空间科学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和动态修编,应充分利用时空信息手段加强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破解资源紧约束下的空间格局优化与科学保护、合理开发难题;应充分发挥时空信息和数智化技术的作用,提供高质量时空信息、高层次空间分析及高水平时空赋能,提高国土空间研究的水平与能力;应加强学科交叉合作,抓好国土空间人地关系、规划监督实施与预测预警等基础性与探索性研究,摸索经验,试点示范,推动发展。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总工程师、研究员唐新明结合卫星遥感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表示: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卫星观测应用体系不断完善,随着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不断拓展深化,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将实现从无到有,从能用到好用,从配角到主角的发展,后续将更好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工作。在样本库、光谱库的支持下,不断优化ai模型和反演算法,最终实现国土空间的每一寸土地的数量质量变化准实施动态感知,为城市发展质量监测分析和产业空间布局遥感监测分析提供精准服务。
新疆农业大学校长、教授蒋平安针对新疆耕地后备资源开垦提出建议:一是构建统一管理、系统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二是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耕地后备资源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三是构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耕地后备资源价值科学评估体系。四是编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丁建丽就干旱区土壤盐渍化实验观测和智能遥感信息处理提出:水盐变化遥感应从更大尺度、更细粒度、更全维度出发,诠释全球变化及其影响、人类活动因素、地表要素的社会特征等未来地理大数据关注的热点问题。水盐变化遥感的数据模型将会更加顾及地理大数据的“5v”和“5度”特征,并在云计算的支持下形成“空-天-近-地-网”五维一体的智能观测集成体系。最后形成高时空分辨率的全球土壤盐渍化产品集,服务于各个相关行业。
自治区国土综合整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王明辉就挖掘新疆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提出建议:一是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尺度水土资源匹配性,促进国土空间协调发展。二是高质量编制开发利用规划,明确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分布、规模和时序安排。三是依法依规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四是建立自治区耕地保护专项基金,为耕地保护监督、耕地储备库等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援疆)、正高级工程师柳泽,阐述了生态文明视野下《新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与实践相关成果。
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王光强表示,“自治区科协将充分发挥院士联合会作用,以院士专家新疆行活动为载体,组织院士专家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新疆水平衡与国土空间协调发展等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召开专题咨询会、举办高端学术论坛等,竭诚为院士专家做好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合作、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搭建服务平台。”
“报告会聚焦高质量发展,紧扣如何提升水土资源匹配性、如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等议题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在提升新疆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孙继洲说。
自治区相关行业部门、科研院所、自治区学会的专家学者代表等300余人参加报告会。
责任编辑:曹琳哲 审核:赵卫军
机关党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