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北边陲,地处中哈边境的新疆塔城市,有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博物馆。栖身巴克图中哈边民互市一角的“塔城市丝绸之路边境贸易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管理者是已经退休的维吾尔族老人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
300平方米的博物馆,系统呈现了古丝绸之路上的边城——塔城边境贸易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和实物。博物馆内,还挂着“塔城市剪报博物馆”“塔城西部科普图书馆”“塔城西部巴克图口岸文化研究所”三块牌子。所有这些展出的内容,均来自阿地里几十年来的个人收藏和积累。很多人叫他“剪报大叔”,也有人称他口岸“活字典”——说起塔城的历史文化、口岸发展史,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阿地里的父母都是文化人,从他记事起,家里就有很多书报杂志,父母还经常带他去新华书店。在他记忆里,与父母相处的画面最多的就是父母给他读书上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阿地里上大学后就开始一边看报纸一边手抄其中的内容。“我大二开始创作儿童科普童话,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有时候手抄来不及,就把重要内容剪下来,分类收藏。”到大学毕业时,他已积攒了40多本读书笔记。
至今,阿地里已经创作发表了科普童话、科普小说、科普文章等近500篇,出版了7本科普童话集。业界对他的评价是“弥补了维吾尔文科普文学短缺的空白”。这些年,他的剪报收藏对写作帮助非常大。
参加工作后,阿地里每月都将工资的10%拿出来买书订报。除了个别情况,几乎每天都会抽时间一边翻阅报纸一边剪报归类。记者看到,剪报馆里收藏有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当地印刷的维文报纸,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现在,他已经收集7种语言、300多种报纸,超过2500本剪报本,有塔城历史文化、自然、社会、科学、生态等。
翻看早期的剪报,只是简单地粘贴在废旧杂志上。后来专门拿a3纸来粘贴,光a3纸就用了10万多张。各种文字的图书、杂志也收藏了3万余册,内容涉及文学、历史、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
“不看书不看报的家庭不是完整的家庭。”退休前,阿地里的这些“宝贝”都放在自己几十平方米的家里。“我家里没有书房、书桌,只有一个长条桌用来摆放当天要看的书报,但家里到处都是书柜,地方太小,后来把沙发都搬出去了。”阿地里告诉记者,这些年光买书、订阅报刊等就花费了30多万元。
这些年,阿地里还走出国门,到中亚地区不下百趟。有了丰富的经历加上自己收集的史料,他编写了《塔城地区口岸管理工作手册》,出版过《巴克图口岸发展史》等,是个不折不扣的“口岸通”。他曾经在塔城市委中心组学习的课堂上讲了一堂课《巴克图口岸的昨天、今天、明天》,一个半小时的授课全凭记忆,大量史实、例证脱口而出,令人叹服。
2015年,阿地里面临退休。“一辈子收藏的这些东西,不能放在家里埋没了,得让更多人了解塔城的历史,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他找到塔城西部实业有限公司,把想建一家爱国主义主题博物馆的想法跟公司负责人一说,得到大力支持。公司提供场地、负责冲洗照片,阿地里则将近40年个人收藏的历史照片、文史资料和剪报奉献出来。2015年7月1日,在塔城巴克图口岸对外开放30周年纪念日时,“丝绸之路边境贸易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不到两年时间,已经有3万多人次前来参观过,他的科普图书馆也有了100多名固定的读者。
现在,阿地里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除了在家,就是在博物馆继续做自己的剪报,准备讲座内容。“截至目前已在市里各单位讲了近50场了。在重大节日,博物馆里也会开党课,学生、机关干部和附近的居民都会来听。我愿意把这么多年积累的知识告诉更多人。”阿地里说。(作者:李亚楠 杨明方)
中国青年网z6尊龙平台的版权所有©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