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耕文化不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围绕农业生产诞生的物质、精神文化,也通过不同的扩散方式进而影响世界,陆海“丝绸之路”是所有扩散方式的渠道。虽然不同的农业交流内容走向世界的时间各有差异,但无一例外地对世界农业文明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共同交织构建了世界农业文明的全球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中亚区域大多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中国新疆具有极为典型的“绿洲经济,灌溉农业”特征,与中亚国家山脉相连、河流与共,在农业领域具有极其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其交流合作源远流长。今天很高兴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三点感想和认识。
一、丝绸之路是世界文化交流最长的大通道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丝绸之路,是中国西汉时开辟的以长安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以及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这条贸易通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
在丝绸之路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中物西传”,也有“西学东渐”,中国借丝绸之路从西域引入了小麦、棉花、胡麻、石榴、葡萄、苜蓿等作物品种,而丝绸、纸张、茶叶、漆器、冶铁、掘井等产品与技术也由中原传入中亚、西亚,并传播至欧洲。此外,在文化、宗教、艺术、历法、医学、建筑、天文等方面,也有了广泛交流。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开辟,构成了一幅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历史长卷,切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现代交通、信息资讯发达和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中国新疆与中亚各领域的发展合作,既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实现合作共赢的需要。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在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交往和农业合作交流两千多年历史的基础上,这一倡议为中国和中亚国家创新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基础。
二、农业是丝路文明和物种基因多元交通的重要链路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耕文化丰富而灿烂。稻作栽培、大豆生产、养蚕缫丝和种茶制茶更被誉为“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世界农业生产的格局和面貌。而外来作物的引种推广不仅极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和衣料供给,而且还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世界农业在这种交流与互动中不断丰富而发展。
不言而喻,农业交流是中外关系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作物交流又是丝绸之路上各国农业交流活动的重中之重,也是最为活跃的因素。繁若星辰的物种基因,如同一个个行者,马不停蹄地通过古代丝绸之路穿梭游走于各大文明之间,编织着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一个个生动而具象的故事。
农业文明是开放的,任何一个地方的农业进步都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大约五千年前,起源于西亚的小麦传入我国,成为在中国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汉唐时期,大量果蔬和畜禽传入我国,明清传入的辣椒、玉米、番茄和马铃薯等,深刻影响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和风俗文化。
农业生产与工业不同,它既是一种经济再生产,同时也是一种自然再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生态环境的要求。根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农业类型等特征,中亚农业可以分为南部灌溉农业区、东部山地畜牧业区、北部荒漠种植业区。新疆的气候条件、农业产业结构与中亚国家极为相似,在推动丝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中有着天然的优势。
中国和中亚的农业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和中亚农业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显著增长、农业合作领域深化开拓、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联合实验室与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双边和多边对话机制灵活多样,有效助推了中亚国家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体现了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当然,在合作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始终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和责任。
三、中国新疆-中亚农业合作的基础与方向
中亚具有悠久的农业文化传统和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各国都拥有特色鲜明的农业类型和优势农产品。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粮食、棉花生产和出口国。
中国新疆与中亚毗邻,同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都面临着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实现现代农业等问题。在农业类和农产品方面既有很高的相似性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基础和潜力巨大。
在合作基础方面。一是开放的口岸通道和互联互通设施建设;二是相似人文地理环境和友好政治基础;三是农业领域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准确把握中国新疆与中亚农业领域的相似性,实现协同合作;充分发挥互补性,实现优势互补,都可以成为农业合作的坚实基础。
中国与中亚的农业互补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农业生产要素方面,土地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互补性。中国耕地资源不足,是制约粮食、棉花等大田作物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而中亚五国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0.54公顷,是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6倍。其次,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水果、蔬菜等)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中亚五国在土地密集型产品(如粮食、棉花等)上具有较大优势。最后,在农业机械和节水技术方面,中国具有设备技术优势,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的研发和实践也较为成熟。
未来预期合作的方向,一是利用已有双多边合作基础,建立全面合作长效机制。二是拓宽农业投资贸易领域,实现农业投资贸易便利化。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深挖合作潜力。四是制定合理系统的农业合作规划。这些都是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开展深度合作、激发合作潜力、有序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力保障。
本次论坛的举办,将为中国新疆-中亚农业有害生物区域性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搭建平台,以创建机制、研究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为宗旨,致力于推动科技交流合作的国际化和常态化,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希望各位专家及其团队,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深化科技合作,共同为“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科协主席 邓铭江
2023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