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薪传,春华秋实。
今天,我怀着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有幸作为新疆农业大学二十万校友的一员,在庆祝敬爱的母校 70 周年华诞之际,向辛勤培育了我们的母校和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充满了感谢、感激和感恩之情。
1978 年秋,高考恢复的第二年,我考入新疆八一农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学习。那时的我们带着十年文革的蹉跎,带着时代眷顾的庆幸,带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带着求知的渴望,跨进了校园。或许是我们曾经历过艰苦的岁月,曾感受过知识荒芜的空虚,我们把进大学深造看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享受,是生命历程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1时光荏苒,韶华流转。如今母校七秩华诞,而我也毕业离校四十个春秋了。
“菁菁者莪,乐育才也”,母校七十年砥砺深耕,履践致远,弦歌不辍,芳华待灼。像一株摩云参天的大树,培育一批批英才,放飞青矜之志,也将母校的声誉播撒于大地与远山。
赓续屯垦戍边,筑梦绿洲家园。
屯垦戍边,是极富中国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治边”政策。通观历代王朝西域屯田的兴衰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屯田是“千古之策”,这是古人对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历史思考,是治国安邦之千古名言。正是遵循这一边疆社会稳定发展的历史规律,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屯垦戍边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疆农大的前身——八一农学院,便是发轫于屯垦戍边的历史传统,脱胎于新中国的红色基因的高校。这所王震将军亲手创建的大学,赓续西域屯垦精魂,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当新中国第一代铸剑为犁的拓荒者,栉风沐雨,胼手胝足,以近乎原始的生产方式进军荒原,以血肉之躯对抗严酷的大自然时,迎来了“八一农学院”的毕业生——这些拓荒者的后代,一批批奋不顾身地投入了父辈的事业中,作为掌握现代科技的生力军,以文明与科技重塑了亘古荒原,奠定了现代边疆的基业,描绘了崭新的边疆画卷。
70 年来,母校培养近 20 万各业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85%左右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新疆,70%左右的毕业生在南北疆地州县市、农牧乡镇就业或自主创业,为国家建设、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十载峥嵘岁月,我们立身边疆,立业农桑,筑梦绿洲家园,在各自工作领域都做出了斐然的成绩。
今天,当我们回首来路,可以自慰的是,我们努力过,我们尽2力了,农大学子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老师的教诲,无愧于桑梓厚土,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悔于曾经奋斗过的人生。
七秩春秋正风华,奋楫扬帆启新程。
母校业已完成了从单科性院校到多科性特色大学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积累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建设一流大学的宝贵经验。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站在“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起点上。世界在变,时代在变,科技创新正成为“关键变量”,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超过 70%,以机械化、良种化、产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的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基本趋同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围绕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绿色低碳农业技术等重点领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部局,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农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流趋势,并呈现产业一体化、调控智能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态势。
新疆是一片文明的沃土,孕育创新的沃土,尽管它历经风雨,但充满希望。在这片具有优秀文明基因和科学传统的土地上,母校七十年的风雨兼程,七十年的厚积深耕,迎来的必将是新丝路上的蓄势迸发,抢立潮头。
不畏关山千里路,冰心一片付征鞍。
纵观历史,无论从“往复控制型边疆”到“置线定居型边疆”的形成,还是从“开发建设型边疆”到“生态经济型边疆”的转变,无不与灌溉农业、绿洲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极端干旱的自然条件下,灌溉绿洲、丝绸之路和西北疆界,形成点、线、面相互制约的地缘景观格局。我们就是在历史长河中,在疆域经纬线上,筚路蓝缕,艰辛跋涉的一代筑梦人。
树高千尺,饮水思源。值此母校华诞之际,谨以寸草之心祝福母校:文脉于此不坠,薪尽得以火传;历尽沧桑,成就辉煌;折枝为林,根深叶茂,桃李芬芳。
最后,以一首小诗敬献亲爱的母校,并与二十万校友共勉。
《贺母校七秩华诞》万古荒原三山间,绿洲膏腴少人烟。
大漠戈壁绘宏图,农大学子满天山。
荒野寒暑汗如雨,清流到处变良田。
碧草连天畜如潮,稻麦香处是家园。
谢谢大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铭江于昌吉河畔小区屯河院子
2022 年 12 月 18 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