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知行合一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应有贡献——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凯时尊龙官网

 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知行合一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应有贡献——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凯时尊龙官网
当前位置: 凯时尊龙官网-z6尊龙平台 >> 新闻中心 >> 专题网站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二十大·展心得 >> 正文
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知行合一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应有贡献——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2022-11-16

自治区科协 张煜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历史意义。作为科技战线的工作者,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中9个深刻领会的要求,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知行合一,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下面,结合参加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举办的二十大精神解读线上培训班、段良校长和王光强书记宣讲内容和个人的学习,汇报一下自己粗浅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对党的二十大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

一、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战略部署的渊源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历史和实践渊源。

(一)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现

1.马克思、恩格斯对科技进步有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既可以推动又可以制约科学技术的进步。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由生产决定”,“社会上一旦有技术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分析为什么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时,他指出因为“只有在那里,经济关系才发展到使资本有可能利用科学进步的程度”。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以科技进步为基础,并由科技进步水平所决定,不同的科技进步水平对应了人类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科学技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同时又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三大支柱中,均可找出发挥作用的切入点。

熊彼特(j. a. schumpeter)作为首次提出的“创新”(innovation)概念的西方经济学家。比马克思、恩格斯完了近半个世纪。他“创新”概念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生产新产品,即产品创新;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即技术创新;开辟新市场,即市场创新;获得新供应来源,即资源配置创新;形成工业新组织,即组织创新。 他还提出了“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概念,指出创新就是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结构, 或者说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 他提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实质上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进步理论的细化和深化,也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上证实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进步理论的高瞻远瞩。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强科技进步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特别是苏联通过举国体制,形成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在载人航天、人造卫星、机械化工、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

2.党的老一辈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要论述

毛泽东主席从建国起就对科技发展有着长远的考虑,他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的,我国也要这样。” “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

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下,我国的教育、科技、人才从一穷二白到了具备初步的发展基础,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产生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等重大科技成果,在科技进步的支撑下,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水平也不断提高,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产业、人才和科技条件。

邓小平同志在推动改革开放的同时,十分注意加强科技工作,指出“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领域尤其如此。中国有句老话叫‘日新月异’,真是这种情况。我们要赶上时代……”

邓小平同志开启了我国科技的春天,他对科技工作的部署和推动对改革开放和党的科技战略不断成熟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人才支撑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将科技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的重要任务来部署和落实。

1.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相关论述

党的十二大报告把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列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在“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一章中,提出了从一九八一年到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并指出为实现这一经济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和教育、科学问题,强调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并要求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到二十世纪末工业主要领域在技术方面大体接近经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水平。在“三、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一)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节中,指出技术落后、管理落后、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必须进一步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继续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的工作。

党的十四大报告在“第四,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部分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要全社会提高科技意识,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强调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指出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在“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节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并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六、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一章中,还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

作为进入新世纪的第一次党的大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在“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章中指出,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第一次)、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进行部署。不再把科技作为社会事业而是作为经济工作来进行部署。在“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节强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在“(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节中提出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节中进一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在“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强调(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强调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更加重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以创新为首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强调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在“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节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强调要(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十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中“(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2.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人才支撑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科技创新、加强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始终是重要内容,在报告中的篇幅和地位不断上升,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等新概念、新战略、新目标的提出,体现出党对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相关工作部署不断强化,对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人才支撑”的新认识、新把握

作为党的科技发展认识论的延续,党的二十大对其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和深化。在十九大以前的报告中,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人才支撑都是在报告的第二层次中进行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为第一层次的任务进行部署,不仅确定了相关目标任务,还专门安排了“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一章,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支撑措施,前所未有、史无前例,内容更加系统全面,任务更加明确具体,目标更加突出全球地位,很多内容都是首次提出,体现出我们党对科技教育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把科技教育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部署也体现了我们党对科技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教育不仅是培养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基本方式,同时高等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还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根本上是靠培养和引进的高素质人才来实现,通过科技创新的实践也能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格局中,科技创新无疑是其中的核心。

(一)关于总体目标

在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要求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作为主要目标任务的之一。

(二)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三)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四)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

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五)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报告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另外,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报告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为科协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十分丰富,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行动指南,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突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社会稳定、国防、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特别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支撑条件,凸显了科技、教育、人才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意义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作用。

(一)深刻认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党的提出了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我国的科技发展具备了实现自立自强的基本条件,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提出了全新的目标。对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张玉卓书记在《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文中有深刻论述。

1.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所趋。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之一,体现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科技创新日益走向大融通时代,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多主体协同趋势更加明显。科技创新不断释放巨大能量,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既塑造了人类文明的新载体新形态,也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动能。近代科技文明演化数百年间,我们曾数次落后于世界科技革命的脚步,也一度被隔离于全球创新体系之外。历史上唯有这一次科技革命,我国真正意义上全面参与并可望发挥部分领域的引领作用。面对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的奋斗姿态,在战略必争、体系必备、发展必需、安全必要的关键领域加强战略部署,奋力追赶世界科技创新前沿。

2.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激烈复杂国际竞争的环境所迫。

近年来特别是疫情暴发以来,西方一些国家逆全球化趋势凸显,世界范围内技术壁垒呈加剧态势,科技创新与人才交流渠道收窄。美国蓄意推进对中国科技的遏制:一是战略遏制。以系统化战略实施对华打压。二是精准遏制。美国对华科技封锁,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细、灵巧、务实型转变。三是人才遏制。美国要吸引和留住世界上最好和最聪明的科技人才。四是联盟遏制。美国拉拢盟友以对华施压,联合欧盟升级对华技术遏制联合阵线,还诱使“印太经济框架”参加国降低对华经济贸易投资的依赖。五是道义遏制。美国将科技议题泛政治化,为中国科技贴上“毒标签”,持续在知识产权、技术窃取等方面施压,炒作科研诚信、科技伦理与学术规范等问题,将中国科技人员视为天然的问题人群和不信任对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助于我国妥善应对中美科技博弈的复杂局面。

3.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运所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这十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的十年。2021年,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正在由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央,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坚定创新自信,是科技工作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体现。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我国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机遇、知难而进、乘势而上,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毫无疑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必然结果。

(二)深刻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依靠科技创新。

1.科技创新是破解增长瓶颈的关键

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增加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科技水平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的扩张,劳动力的增加,都不是无限的过程,总会遇到“天花板”。唯有以科技创新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才是一个可以在知识累积基础上不断进行创造的无限过程,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粗放式发展的老路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为了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要补齐诸多短板,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唯有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突破经济增长瓶颈,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科技创新,不仅有着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厚学理支撑,而且有着谋划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宏大战略视野。

2.科技创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支点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把科技创新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支点,才能破解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

从创新发展看,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提供了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源泉。历史上的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进而推动生产组织和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就创新发展的方式而言,科技创新提供了最基本的创新方式,就创新发展的潜力而言,科技创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空间。

从协调发展看,科技创新是统筹平衡的关键,是提高发展协调性、平衡性,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协调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知识在区域间的扩散、促进区域间科技协同发展,能够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形成协同高效的区域科技创新分工体系,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从绿色发展看,科技创新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钥匙。科技创新尤其是与环境治理相关的绿色技术创新,在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绿色技术创新既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又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有助于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关键,而且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开放发展看,科技创新对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来说,科技自立自强好比是“撬动地球”的支点,唯有这个支点坚强有力,国内大循环才能立得起来。同时,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需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意味着中国要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要在价值链上实现这样的跃迁,最重要的是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全球竞争力。

从共享发展看,科技创新是共同富裕的杠杆。通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做大“蛋糕”,为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创造条件。推进科技创新还能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科学素质、技能水平,这就能够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三)深刻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国人民宣告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创新要发挥核心作用。

1.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科技支撑的创新发展。

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超大规模的现代化不能走依靠资源型、粗放型扩张的道路,只能通过创新发展的方式来实现。

2.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科技支撑的协调、共享发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科技支撑的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有助于缩小区域间、群体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在中国超大规模的现代化中实现共同富裕。

3.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通过科学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宣传提高全体公民的精神境界。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普及和科学精神宣传有助于人们抵御愚昧、封闭、极端思想,提高科学、理性、开放思维能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科技支撑的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只有通过绿色发展,才能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5.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科技支撑的互利共赢发展。

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超大规模的现代化不能采取零和博弈的发展方式,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互利共赢,以中国的发展造福世界人民。

四、深刻把握科协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重要作用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当前科技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张玉卓书记指出,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就是要让党放心,不负人民,凝聚科技人才许党报国,创新惠民,用科技装点江山、服务人民。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就是要真正代表科技工作者,听党的话,替科技工作者说话。作为桥梁纽带,就是要当好传递关心关爱之桥、联系服务之桥、开放合作之桥,扎实扎紧政治引领、政治吸纳的坚固纽带。作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要以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为主线,以促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重点,以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保障,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为动力,凝心聚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按照科协党组和王光强书记的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服务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能力

要发挥科技社团党委作用,广泛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科技社团党组织建设,把科技人员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建强科技社团,补齐空白领域,提高科技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打造有温度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要深入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急难愁盼,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协助解决科技人员关切问题,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

(二)提高服务全民科学素质的能力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前提,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与科技创新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要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确定的具体任务,丰富科普的形式和内容,提高针对五大重点人群的科普覆盖率,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科普的质量和效果。要提高科普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强科普场馆等科普阵地建设,建立新型科技传播平台,扩大科技传播能力。加强多民族的科普人才培养,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壮大科普工作队伍。

(三)提高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要遵循创新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科技管理规律,推动科研组织模式、科技管理方式变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团结引导科技工作者强化使命责任,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为科技人才拓宽新时代报国之门。要加强与区内外、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使科技人员及时了解、交流最新科研进展,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发挥科技社团的组织能力,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推动乡村振兴。引导科技社团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积极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四)提高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

科技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委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利国利民的“大主意”“好主意”。科协要发挥智库功能,有效集思汇智聚力,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练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坚定为党分忧、忠诚谋略。要聚焦“国之大者”、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精准选题,研究提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政策。


z6尊龙平台的友情链接:
  • 新疆科协微信

  • 新疆科协抖音

  • 科技馆微信

  • 科普活动中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