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朱瑜,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健康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杨玉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
审核专家:木胡牙提,新疆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不断上涨,在2018年其总体患病率高达35.6%,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公众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正确、全面认识高脂血症是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的关键环节,掌握疾病相关信息才能使我们远离高血脂的危害。
01【高脂血症的定义】
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通常指血清中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实际上,血脂异常也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02【高脂血症的分类】
根据空腹静脉血清检测指标将血脂异常分为4种:
1.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5.2mmol/l)
2.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1.7mmol/l)
3.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
4.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
当上述血脂指标一项及以上异常则可诊断为血脂异常。
03【高脂血症的病因】
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高脂血症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与自身某些全身性疾病或使用某些药物无关。它的病因复杂,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或由于环境因素(饮食、营养、药物)和通过未知的机制而致。
继发性高脂血症主要与全身性疾病相关,也与某些药物相关。多发生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有关。
04【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
原发性高脂血症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两者共同影响身体脂肪的产生、利用和清除速率。
继发性高脂血症可由疾病或药物引起,疾病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脂质或脂蛋白的合成、转运或代谢等环节。
05【高脂血症的高危因素】
1.近亲中有高脂血症的患者。
2.超重/肥胖。
3.食物中含过高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
4.活动量不足。
5.饮酒过多。
06【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
高脂血症被发现的大多数情况是血液的化验值异常,大多数情况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主要表现在真皮内脂质的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和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硬化。
07【高脂血症的危害】
高脂血症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患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08【高脂血症的治疗原则】
需要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决定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措施。危险程度越高,调脂治疗越严格。
09【高脂血症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选择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超重或肥胖的个体需要适量增加运动量,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吸烟者要戒烟,酗酒者需限酒等。
2.药物治疗
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主要分为两类为:主要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和主要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严重的高脂血症需要联合多种调脂药治疗。
(1)主要降低胆固醇的药物
1)他汀类调脂药,常见种类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等;该类药物具有降低胆固醇、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但具有转氨酶升高、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孕妇、肝肾功能障碍、免疫性肌病以及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依折麦布最常见;该类药物具有抑制肠内胆固醇吸收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头痛和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妊娠期和哺乳期禁用。
3)普罗布考,该类药物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减轻皮肤黄色素瘤作用;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心律失常、血钾过低者禁用。
(2)主要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
1)贝特类,常见种类包括非诺贝特片、微粒化非诺贝特胶囊、苯扎贝特等。
该类药物具有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它的不良反应与他汀类相似,包括肝、肾、肌肉毒性等。
2)其他:包括烟酸和高纯度鱼油制剂。
(3)中成药
常见的种类包括:血脂康、脂必泰;该类药物具有轻、中度降低胆固醇作用,且不良反应少。
(4)新型调脂药物
近年来,国外已经有3类新型调脂药(包括微粒体tg转移蛋白抑制剂(如洛美他派)、apo b100合成抑制剂(米泊美生)、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等)被批准临床应用,国内已经逐渐应用于临床。
3.中医治疗
高脂血症在中医学中属于“脂浊”范畴。患者需要前往正规中医机构就诊,由中医辨证论治,切忌避免相信秘方、土方。
4.其他治疗
脂蛋白血浆置换:尤其适用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可使低密度脂蛋白降低55%~70%。长期治疗可使皮肤黄色瘤消退。
10【高脂血症的健康管理】
通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症的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均可改善,但仍有极少数基因遗传异常的患者血脂水平仍然非常高。但研究表明,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