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丽霞)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
“十二五”时期,我区在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科学普及成效显著。据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5年,我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3.97%,比2010年的1.20%提高2.31倍,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科技腾飞,建设创新型新疆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创新引领的“十三五”,科学普及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构建重大问题决策咨询平台
伊犁河谷野生果林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野生果林,也是我国唯一保存的珍贵天然果树资源基因库,总面积为14.4万亩,主要树种以野苹果为主,类型达67个。
1993年,外来入侵的小吉丁虫传入伊犁河谷,开始在天山深处的野生果林中大面积扩散,啃食野生果林面积超过六成。
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野苹果基因库,伊犁河谷野生果林面临着基因库消失的危险。
去年,新疆青年学术年会以新疆植物学会青年科学家的名义,提出《中国天山野果林濒危亟须抢救》的建议,得到国家、自治区多位领导的批示,天山野果林即将迎来“柳暗花明”。
而这,只是自治区科协构建重大问题决策咨询平台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时期,通过连续举办“天山南北院士行”活动、全力推进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努力繁荣学术交流活动、创新开展“百会万人下基层”系列科技服务活动等,自治区科协借助高层次智力资源优势,为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把脉会诊”,提出的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决策咨询建议和调研报告,对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
不断探索科学的科普方式
科普挂图是一种常见的、历史悠久的科学传播形式。
以前,我区的科普挂图多以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为主要内容。2013年,自治区科协以“接地气”服务基层需求为目标,决定改善科普挂图的科普内容和传播手段,推出科普挂图工程。
历经3年,至2016年年初,自治区科协共计自主开发维汉文、哈汉文系列科普挂图975套,1200幅,覆盖了全区各地所有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和特色种植业的种植技术、防止病虫害等知识;覆盖了不同区域牛羊、骆驼等区域特色的养殖业养殖技术、防疫病等知识。目前,所有挂图已全部免费发放基层。
在此基础上,自治区科协还根据挂图内容,形成了科普资源图库,并全部上线,基层科协可免费下载资源,按需自主印发。录制了“科普进万家”双语广播节目,可供基层网上下载使用。
“十二五”以来,自治区科协以提高各族群众科学素质为己任,不断探索科学的科普方式,将传统的科普方式改版升级、全面提速科普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科学与文艺的融合发展,为新疆科技创新夯实基础。
科普互动真正“动”起来
伽师县英买里乡克皮乃克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602户近3000名村民中,一半以上都是贫困户,村里经济条件落后,科普资源匮乏,村民的科学知识贫瘠、思想相对落后。而这样的现象在全疆还有不少。
今年3月,自治区科协整合资源,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项目和活动有机组合,形成“八合一”巡展模式,集合老中青三代、维汉回哈四个民族科普工作者的大家庭,在全疆5个地州、25个县市、25个乡(镇)等共计46个站点开展科普活动。
在克皮乃克村,工作人员通过实验、科普剧、讲座等形式,展示物理现象、普及现代文化。
村里的党员干部、宗教人士都来了,他们眼里充满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有村民说:“展品上的科学原理,提高了农民对科学的认识。虽然我们的科学素质不高,但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掌握科学知识,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近5年来,自治区科协发挥科普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增强各族群众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能力,目前,全疆形成了科学宣讲的热潮、新疆科技馆科普宣传主阵地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普互动真正“动”起来,形成了重视科技进步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