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挂图是一种常见的、历史悠久的科学传播形式。具有生动形象、简便直观、图文并茂、宣传效果好、便于传播、受众面广、成本低廉等特点,有其他科普资源不可比拟的优势。实践证明,科普挂图在科学传播中一直发挥着独特和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3年,新疆科协推出科普挂图工程,工程为期三年,原计划开发科普挂图500幅,历经三年,至2016年初,共计自主开发维汉语、哈汉语系列科普挂图975套,1200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实现科普接地气,成效显著——坚持惠及于民,在探索中前进
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文化产品,是科协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新疆科协一直以来都是被动接受和翻译中国科协等单位制作的公共挂图,没有具有本地特色的科普挂图资源,尤其是在本级科协自主掌握多语种优质科普资源较少、但基层科普需求量非常大的现实中,实施科普挂图工程意义重大。
科普挂图工程是由新疆科协统筹安排、制定规划并持续开展的一项重大创新工作。 3年来,坚持“识民情、接地气、强服务”的宗旨,着眼于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立足于自主开发及编印,立足于当地各族群众生活实际,立足于新疆本地特色农牧业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农牧民,在探索中不断总结和前进。
三年累计自主开发系列多语种科普挂图975套,1200幅。总量中有汉语挂图8套8幅;维汉语挂图967套1037幅;哈汉语挂图155幅。按照技术分,有农牧业实用技术类 587 套、638幅;公共知识类388 套、562幅。科普挂图采用多种文字印刷共计350万张,全部免费发放到全区各地州市、县(市、区)“访惠聚”工作组、基层群众及城镇社区,受到各地欢迎并让各族群众受益,不但缓解了地州市科普资源短缺问题,还被基层群众形象的誉为“不见面的专家顾问”。
科普挂图工程在实施中努力把更多的优质科普资源引向农民、引向基层、引向生产一线。编印好的原创科普挂图打下科普资源重要基础,不仅成为新疆城镇居民的科普课堂,直接面对田间地头农民的特殊老师;也为基层和各族群众“想看时找得着,想用时很便捷,培训可做教材,操作可做指南”,提高了科技知识在全社会的传播深度和覆盖广度。
体现上下联动,横向联合——动员基层力量,发挥学会作用
发动基层力量。坚持“基层优先,按需做图”原则,围绕当地生产情况、特色产业和农牧民群众生活实际,大部分科普挂图的原始资料提供均由当地完成,由各地州市科协牵头,联合当地农业局、科技局及相关单位结合实际提出本地挂图基本需求、产业类别,并集中当地技术力量及土专家提供初始挂图目录,经当地相关专家审核后,收集各个基本素材、图片等,汇集到自治区科协进行分类整理。
发动自治区级学会参与。在新疆科协支持的各自治区学会学术项目中设立科普挂图工程专项给予支持。一方面,由相关自治区级学会(协会)牵头,根据新疆本地产业及区域性特点,并覆盖至本地所有特色农牧业、林果业,按照科普挂图的种类、数量、分类等进行全面规划,统筹负责,避免重复。另一方面,有些挂图由于基层缺乏力量整理,直接由学会提出目录,进行组织资料并实施。
发挥专家作用。组织地州市专业力量及自治区各级、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逐级负责,进行素材整理、文字和图片修改、翻译校对、把关审核。有专业的科普队伍为科普挂图内容的审定保驾护航,确保了科普挂图的科学性、准确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历时三年的科普挂图工程是新疆科协与各方面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模式体现;是各级科协及学会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成功范例。各级科协联合当地农业、科技部门前后组织了500余位专家、翻译人员参与其中。
凸显区域特色,紧扣当地实际——-面向社会大众,实现全覆盖
坚持面向各族农牧民,达到新疆本地特色农牧业全覆盖。农牧区相对城镇来说比较落后,对科技知识和科普的需求比较迫切,科普挂图在农牧区是最实在、最广泛的科普手段。开发这类挂图时,主要以当地农牧业种、养殖技术为主,辅以现代科学技术及思想、科学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知识传播。共开发农牧业实用技术类 587 套、638幅;覆盖了全区所有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和特色种植业的种植技术、防止病虫害等知识;覆盖了牛羊、骆驼等区域特色的养殖业养殖技术、防疫病等知识。
面向青少年和城镇居民,达到符合各民族公众实际需求的全覆盖。公共知识类388 套、562幅。主要面向青少年,利用漫画、绘画等多种形式,增强挂图设计的视觉感、艺术感,集中开发物理天象、新疆特色动植物资源及心理健康、人身保护、消防安全等科学知识。面向城镇居民,集中开发健康生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治地方病等公共科普内容挂图,用写实照片、绘画等方式,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赢得各族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坚持为自治区“访惠聚”工作服务,达到基层、农村、各族群众全覆盖。从2014年起,与自治区“访惠聚”领导小组活动办公室联系,由办公室发文至各地州市“访惠聚”领导小组活动办公室,统一接收和领取自治区科协免费印刷、配发的科普挂图,分发到各级“访惠聚”工作组驻地,并及时分送至需要的各族群众家中。科普挂图发放时,由各地州市根据总目录单选取适合当地的,提出需求数量报告,然后由新疆科协统计汇总后,进行分发和分类打包,然后寄送至当地科协及各级“访惠聚”工作组。
加强多语种翻译,强调科学性——-依靠专家团队,严格审核程序
科普挂图工程的开发因为提前组织规划、分段有序开发、科学合理流程,保证了每一幅挂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编制流程科学。科普挂图在自主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编印工作流程:
编制体系科学。作为科普挂图工程来说,它必须具有严格的、科学的编制体系和系统,并且涉及学科全,翻译语言多,发放地区及受众面广。
为了让每张挂图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开发的所有科普挂图根据学科分类,被分为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和综合交叉科共5大类,分别用大写字母l、g、n、y、z表示。而每一个挂图的编号方式为:(印制年份)—当年编制套数号—所涉科目大类—(全套数 该挂图在全套中的顺序号)。例如:编号为“(2013)010-n(2-2)”的挂图,则为2013年编制的第10套挂图,学科分类为农科类,本内容共2张,此为其中的第2张。
为了从直观上区分这五大类科普挂图,还设计了不同的版式和颜色进行区分,理科为棕色,工科为灰色,农科为绿色,医科为粉色,综合交叉为橘色。
根据生产特点,农科有4个二级分类,分别是:林果业、畜牧业、种植业(蔬菜类和粮食、棉花类);医科有3个二级分类,分别是:医疗保健、基础医疗、公共卫生。五类挂图中,农科类挂图多以图片为主,将农牧民遇到的粮食庄稼果蔬等病虫害图片直观的反应在挂图中,再配以简洁的文字告知解决的办法,使农牧民一目了然。
如此清晰的分类,使得开发出的975套挂图都极易进行搜索及查询。如图所示:
多语种翻译。在新疆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占据了农牧民数量的大多数,为更深入的将科普挂图服务于他们,特别邀请翻译专家,将编辑校对好的汉文挂图翻译成维、哈两种语言,让少数民族农牧民也能无障碍的了解到科普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多平台科普宣传 ,惠及于民——--共建共享,形成科普资源库
普及到基层。为了将科普挂图资源利用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新疆科协每年下发《关于填报科普挂图需求种类和数量的通知》,要求各地州市学会协会研究会根据本地地域特点及群众需求,报送挂图种类及数量,做到了按需发放。
三年的坚持,三年的成果,975套、1200幅科普挂图以多样的形式成为了符合新疆地域特色及生产生活必备的科普资源库。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传播大众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贡献,实现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同时,也保证了科学传播的资源质量。
截至目前为止,新疆科协科普挂图工程已印制了350万份汉维、汉哈语科普挂图,并根据全疆各地州市、县(市、区)和各级各单位“访惠聚”工作组的实际需要全部免费发放到基层,受到了全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切实把科普的果实送到了最后一公里。
注重解决问题。为回应当地农牧民需求,各级科协及基层科技工作者专门向各族群众、农牧民征集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编制挂图,做到因地制宜。
在科普挂图内容定义上遵循四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必须科学、准确;二是通俗性。科普挂图的对象是非专业的公众,不能用过多的科技专业术语和系统的科学原理,使受众难以理解,望而生畏;三是文字精练简洁。科普挂图虽然可以连续、系列的表达较多及较复杂的科技内容,但每幅图表达的往往是“点”或者“线”有限的内容,不可能要求系统、全面,一般每幅文字不超过500字;四是文稿创作、编撰时,必须同时考虑能够吸引观众的美术图画表达效果,能用图画和照片更形象、直观表达的,尽量少用文字。有的科技内容甚至可以以图为主,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多途径宣传。新疆科协每年将所有自主开发的挂图装订成汇总年册,发送至相关单位。还利用汉文科普杂志《科普进行时》、维文科普杂志《知识—力量》、《科学与生活》等科普宣传平台,刊登系列科普挂图。通过“新疆科技在线”网站、中国电信科普新疆itv频道、新疆科协微信平台等科普宣传平台设置电子挂图专栏,供各地免费下载使用,这样多层次、多途全方位满足社会各个群体的需求,真正做到科普覆盖到边。
建设资源库。多语种科普挂图作为新疆科协自主开发有区域特色的、原创性科普资源,为更深更广的科技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科普挂图为蓝本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编创脚本,编辑制成系列科普微视频。2015年,新疆科协开展的“科普新疆公益行”工作,即基于科普挂图基础上,利用动漫、影画的形式,制成了3分钟以内的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一体的科普公益行系列片222部,实现了科普挂图不仅可以放在宣传栏里、挂在墙上展示,还可以在屏幕上播出,冲击人们的视觉;不仅可以读的见、听得见,还可以看得见,为科协科普资源库建设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总之,科普挂图工程是惠及于民的一项科普资源开发工程,是“识民情、接地气、强服务”的一项重大举措,为基层、农牧区及各族群众带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实惠”。当前科技创新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但新疆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与全国相比还是较低的。作为开展科学技术普及的主要社会力量,多年来,自治区科协在开发科普资源、创新科普宣传途径、提高科普服务能力,拓宽科普服务领域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区各族群众科学素质的提高。今后,科协将按照自治区坚持“正信挤压、文化对冲、法制约束、科学普及”四管齐下打好“去极端化”组合拳的要求,继续发挥科普挂图的作用,做好挂图的二次开发和资源共享工作,积极拓展科普服务途径,促进科普工作无边界传播、无缝隙覆盖,更好造福人民群众,在自治区和谐稳定发展进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