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至23日,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新疆地理学会、新疆自然资源学会具体承办,哈萨克斯坦萨芬•塞夫林农业技术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办事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办事处、国际制图协会委员会等联合协办的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资源与环境论坛在北京的中国国家会议中心举行。150余名中外学者和留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国际地理学大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igc)创办于1871年。是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办的四年一次的全球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国际地理盛会。14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已经成功地举办了32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今年,这一盛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在本届国际地理大会上主办中亚区域地理资源与生态环境分论坛,是中国地理学界和国际地理学界对新疆地理学会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新疆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陈曦研究员在论坛开幕时致欢迎词。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随着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中亚国家联合开展了一批涉及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对地观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跨国科技合作,并建立了海外研究基地和平台。目前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亚国家的科技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学者专家充分深入的交流,促进沿线各国的科技合作,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中亚区域地理及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新疆地理学界一直走在前列,受到中亚各国研究领域的高度认同。因此各国专家学者对参与这一论坛的积极性很高。先后有陈曦、nikolay kasimov、sergey mogilnyy、josef strobl、sergey mogilnyy、力西尔·库尔班、冯兆东、alamanov salamat、周启鸣、李兰海、hikmat hisoriev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张弛、philippe de maeyer、mamanbek reimov等16位专家学者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亚区域发展、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变、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水文水资源过程、资源环境承载力、中亚生态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评估的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能力、丝路沿线资源环境调查与监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对中亚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等问题进行了论坛交流,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会议期间,igu城市地理专门委员会、旅游地理专门委员会、文化地理专门委员会的相关成员还参加了分论坛并聆听了相关报告。